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时事 > 正文

4G网络覆盖不足引消费者质疑

2014-04-02 10:02:11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商用数月,号称“快人一步”的4G却因信号覆盖不足,引起一些消费者不满,有用户甚至因此退掉了4G服务。用户认为,4G推广,不能让广告跑得比信号覆盖快。专家表示,4G建设固然需要时间,但对用户来说,尽快提供完善的通信服务比业务推广更重要。

4G还不如3G?

一个半月前,在北京经营电子电器设备的贺先生办理了中国移动4G合约机套餐。从最初的充满期待,到近日无奈退掉4G服务,贺先生在过去的一个半月中,对4G的热情急转直下。

贺先生介绍,当时之所以放弃使用多年的“全球通”套餐,就是想尝试下4G带来的高速网络体验,随时随地收发邮件、处理公务。

但事实却让贺先生感到有点无奈。“我在办公室、人多的商场、地下室都没有4G信号,就连开车时候信号也是断断续续的。”贺先生说,信号覆盖差让他的4G手机几乎成为摆设。

贺先生的办公室在北京市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办理4G时,他被告知这个区域是在覆盖范围之内的,但他在办公室却持续搜索不到4G信号。

同样,当搭乘高铁前往南京时,贺先生发现,高铁上3G信号稳定许多,而4G信号“基本瘫痪”。“最想用4G的地方用不了,还不如用3G呢!”

针对覆盖情况,贺先生与10086多次交涉。虽有工作人员来查看情况,但最终依旧信号全无。无奈之下,他选择了退掉4G。他说,本以为4G会如宣传的一样,尤其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体验会很好,但显然现实还不及预期。

网络上,类似情况不在少数。有用户反映,“从买来,就没见过LTE信号”。北京4G手机用户陈硕说:“4G覆盖的节奏,简直就是广告跑得比覆盖还快!”

4G网络全覆盖有多难?

4G网络为何会在部分地区无信号、时断时续?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内的官员和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主要是由于4G基站建设要满足大规模商用需求还有一个过程,这是正常的,在2G、3G网络架设的初期,类似的问题也曾出现。

“从各国经验来看,4G网络建设大概需要3年到5年时间,而我国发牌还不到一年。”通信业专家、飞象网总裁项立刚指出。在技术层面,与3G、2G基站比较,4G基站在频段上更高,衰减更快。因此,通信企业需要以更大的密度来建站,并完善室内信号增强设备的铺设,这往往需要一段时间。

项立刚也表示,电信运营商在建设4G基站的同时,也需要保障现有网络的有序运营,这无疑给其带来挑战。例如当前中国联通需要同时运营2G(GSM)网络、3G(WCDMA)网络以及新上线的4G(LTE)网络等,这些都考验着运营商的资金、人力、技术。

“选择先体验4G的用户,难免会遇到覆盖不足等情况,这是必然的过程。”项立刚认为,从运营商角度看,如果先将覆盖做到完善后才商用,那么前期的成本将成为巨大的负担;同样,也不利于运营商通过用户反馈来发现网络的不足。

电信行业观察人士许强认为,在2G、3G网络建设初期,也曾出现“办了业务、没有覆盖”的情况,但当前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变化,智能手机快速普及,让用户对网络全覆盖的速度产生了更高要求。

“覆盖好”比“广告牛”更重要

为何4G不断遭到吐槽与抱怨?专家指出,各家运营商对4G的高调宣传与“不给力”的网络现实让用户感受到了较大落差。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当前4G用户主要还是一些“尝鲜”的体验性用户,这部分用户对资费、覆盖往往没那么在意;但随着各家运营商都锁定了千万级以上的用户规模,用户对价格、覆盖完善度将更为敏感。

专家指出,当前4G资费套餐准入门槛逐步降低,运营商试图通过已有的2G、3G用户规模,带动4G用户猛增;迅猛的广告宣传攻势令人印象深刻;千元以下的定制机不断上线。如上种种,似乎都在告诉消费者“4G网络已完善,欢迎体验”。于是,当用户体验了尚在运营初期的4G后,各种“吐槽”与抱怨便不绝于耳。

许强认为,随着FDD牌照下发,4G的竞争与宣传预计还将展开新一轮热潮。电信企业在竞争中应当将网络覆盖、资费调整、服务提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消费者来说,‘覆盖好’比‘广告牛’更重要。”(据新华社)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