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跌反弹、接近千亿元大关、单一平台网络捐款人次过亿——2013年度慈善捐助报告公布的数字虽然鲜亮,但难掩公益慈善事业仍然受到公信力质疑、社会组织能力弱、捐赠“动力”不足等种种困扰,要使慈善捐助与我国经济体量相适应,更好地服务社会,前路仍然漫长。
“嫣然”们为何“笑”不起来
——透明满意度不足三成令人尴尬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19日还先期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慈善透明度报告》,1071名受访者对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工作的满意度为28%,比2012年的9%和2013年的20%有所增长。
但是,不足三成的满意度,令人尴尬。
事实上,在慈善捐款数字攀升的同时,国内质疑的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近期,嫣然天使基金、天使妈妈基金等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慈善组织均遭到网友或舆论质疑。
基金会是当前最能吸纳慈善捐款的主体,“中基透明指数(FTI)”就是专门衡量基金会透明度的指标。负责该指数开发与研究的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20日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些基金会在信息披露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至今年6月在我们指数中拿到满分的基金会有64家,而去年同期只有21家。”
“冰桶”巨款为何被“冻”住了
——比钱更缺的是能力
公开透明只是最低要求。在杜绝贪腐、确保善款用于救助对象的基础上,人们希望这些善款能够用得聪明高效。
“冰桶挑战”席卷全球堪称今年最重要的慈善案例。
随着善款而来的,还有种种疑问甚至质疑,首当其冲的就是“巨额善款怎么花?”
“事实上,很多慈善组织、基金会一旦面临突然涌入的大量资金,往往都会是一种濒临崩溃的状态。”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说。
“瓷娃娃”负责人日前公开表示,将根据捐赠人意愿,以公开招标的形式资助面向“渐冻人”和其他罕见病群体的公益服务项目。而该组织17日发布的一则说明提到:“招标公告发布以来,有为数不多的渐冻人组织申请。”“冰桶挑战”善款使用的尴尬折射了中国慈善组织普遍面临的能力欠缺。
爱心为何想“爆棚”也难
——落实好,政策才好
从排着队要成立公益基金会的企业“富豪”,到四处打听哪里能捐衣捐钱的普通市民,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一种“爱心爆棚”的状态,但要让捐赠人愿意一捐再捐,让慈善捐助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还需要让捐赠人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落实。
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和个人在慈善捐赠之后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税收减免,但实际上,由于手续烦琐、操作困难、宣传不到位等原因,极少有捐款的个人能够享受到捐款抵税。多家社会组织曾表示难以申请到捐赠收入免税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的资格,使他们无法利用国家已有的捐款抵税政策来进行劝募,尤其不利于吸引来自企业的大额捐赠。
“国家有很好的政策,关键还在于落实。”刘佑平说。
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是一家完全扎根于民间的慈善组织,副理事长罗志勇告诉记者,他们连续申请了几年才获得非营利收入的所得税减免资格,“前几次税务部门只是答复说不符合条件,但没有详细解释原因,我们只能靠自己边摸索边申请。”
更大的烦恼是难以获得对捐助人激励最直接的“税前扣除”资格,罗志勇说:“现行政策规定是只有基金会和社团才能申请税前扣除,我们作为民办非企业不符合条件,同样都是慈善组织,为什么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就要区别对待呢?”
(新华社记者 赖雨晨 吴俊,据新华社深圳9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