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体育 > 正文

中国足球,拿什么拯救你?——韩国足球发展带来的启示

2014-09-28 03:12:41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中国足球,拿什么拯救你?——韩国足球发展带来的启示

9月25日,在2014仁川亚运会男子足球八分之一决赛0比2不敌泰国队后,中国队球员落败后离场。 新华社发

9月18日,在仁川亚运村举行的升旗仪式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本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竞赛目标除了金牌奖牌第一,还要努力搞好足、篮、排三大球。

可是,仅仅9天之后,在三大球最受关注的足球项目上,中国男足和女足却在24小时内双双出局,带着历史最差战绩黯然离开了亚运赛场。

在中国代表团摘金夺银,一骑绝尘领先金牌榜的大好形势下,足球项目却遭遇如此耻辱性的败局。对比之下,中国足球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国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不少媒体不惜用“耻辱”、“没有尊严”等言语,表达着“怒其不争”的心情和态度。

但是,对于屡战屡败、孱弱不堪的中国足球而言,批评甚至谩骂亦是无济于事。目前,从根本上寻找导致现状的原因,并寻找可以借鉴的经验或出路,或许才是目前最急迫的事情。

中国足球已是“无材可选”

对于中国足球在仁川亚运会上的惨败,不少媒体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有人认为,国家队的选拔和组队机制有问题;有人认为,教练的临场指挥和训练水平明显不足;还有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队员们糟糕的心理素质。

这些的确都是中国亚运足球队战绩惨淡的原因,却并非根本症结所在。

一直关注中国足球发展的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欣远认为,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的根本在于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崩溃,“目前中国足球已经面临‘无人可用、无材可选’的境地”。

据中国足协的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至1995年间,国内参与足球项目的青少年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1996年至2000年间为61万人;2000年至2005年急剧下滑到18万人;从2006年起一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截至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已不足7000人。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更触目惊心的事例——在9月初举行的亚少赛上,中国国少在对阵澳大利亚队和日本队时均遭遇惨败。据透露,这支代表中国出战的“国字号”球队,是从全国仅有的42名同龄球员中选出来的。

如此尴尬的数据,揭开的是中国足球人口荒芜的伤疤,和青少年足球底蕴不足的现状。在没有根基,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指望中国足球取得好成绩,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兵败亚运之后,刘鹏坦言,中国足球,连改革的余地都没有了,需要重建。

稳步崛起的韩国足球

与中国足球的孱弱不同,韩国足球却在亚运赛场上展示出了超强的实力。

在中国男足0∶2负于泰国队的同时,韩国队3∶0击败中国香港,晋级8强;在中国女足0∶1不敌朝鲜的同时,韩国女足却力克中华台北,杀进4强。

不止亚运赛场如此,自1986年开始,韩国男足已经连续8次参加世界杯角逐,而且还曾经创造了第四名的不俗战绩。而韩国女足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亚洲三流球队跻身到了亚洲强队的行列。

张欣远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足球人才根基的不同;在青少年人才方面,韩国目前注册的球员人数达到了50万人,“显而易见,从50万人中选拔出的队伍和从7000人中选拔出来的队伍,肯定不会处于同一档次”。

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据了解,中国足球之所以出现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参与足球运动的青少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中国足球所提倡的“校园足球”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对比之下,韩国足球运动却蓬勃发展。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呢?

对此,本报记者在韩国首尔和仁川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访,并了解到了一些与韩国足球崛有关的原因。

其一,塑造良好的足球形象,吸引青少年参与其中。韩国足协教育团队主管金宗尹认为,所谓足球形象,主要取决于足球运动员的社会形象,其中又以球星为核心。

他说:“我们要求足球明星不仅要球技精湛,还必须有优良的品德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让他们成为孩子们的偶像。在这样的影响下,成为足球运动员成了每个韩国男孩的梦想。”

其二,要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足球运动场地。曾在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供职的朴正俊说,在韩国,各个社区几乎都有足球教室,小孩子们放学后,就会到足球教室去踢球。此外,韩国足协也不惜花大力气在青少年中普及足球运动。韩国体育彩票等收益基金的50%用于支援小学、中学、高中及大学的校级足球队的运营和发展;为了确保足球人才的不断涌现,韩国足协设立直接管理运营的足球学习班,主要致力于培养教练、运动专家和足球发展的产业人才。而且,还规定各职业联赛俱乐部都义务设立培养青少年球员的训练班和训练基地,并选拔优秀的青少年进入职业球队。

(本报韩国仁川9月27日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