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照。新华社发
“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考试的制度,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出了问题,我邓小平负责……”复出后的邓小平,将恢复高考作为自己的第一个重大决策。
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最近几集讲述的是邓小平如何力排众议恢复高考的故事。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也勾起了我市不少当年参加高考的观众们的回忆。
1 “割断了束缚我们的种种羁绊”
如潮的人流涌进考场,不论农民、知青都可以参加……当看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中,邓小平在“文革”后力排众议,于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的情景,市人大常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市记协主席周勇不禁感慨万千。
“这几天,央视正在播映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1977年邓小平推动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决策和面临的重重困难与压力。”周勇告诉记者,自己也是老三届中的一员。
当年,只读过一年初中的周勇是初68级学生,父亲在“文革”中也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叛徒嫌疑”。按照原来的政策,政审不好过关、学历不够……从部队退伍回来的周勇工作无着落,也没有单位开证明,这些都足以把已经26岁的他挡在考场之外。
和周勇情况类似的人还不少。
“我们那里有上千名知青,有的在乡下待了近十年。”1977年参加高考、曾在四川省岳池县大佛乡下乡的《萧山新闻界》杂志副总编蒋春光也告诉记者:在恢复高考前,全乡每年上大学的名额只有一两个,靠生产队、大队、公社层层推荐,很多人根本没有指望。尤其是一些家庭成分不好的知青,活得很压抑,完全看不到出路。
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中,真实地再现了邓小平力排众议,改变“报考人数80%应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的硬性规定,同时去除招生中“单位同意”的规定,并放宽年龄、婚否等限制……这,无疑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
“是邓小平否定了‘血统论’,把政审标准简化为‘本人表现好’;是邓小平否定了‘单位推荐’,割断了束缚我们的种种羁绊……”周勇不无激动地回忆,邓小平还说,有工作的可以带工资上学,这免去了自己作为一名大龄考生的后顾之忧。
正是这些决策,让1979年3月一退伍的周勇就报名参加了高考。“那年,整个四川省文科考生16万人,招生名额只有4000人,录取率仅为2.5%。”周勇说,自己有幸成为七九级的大学生,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并因为是从部队转业而带薪上学,正是这一步,为自己打开了人生的新境界,也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公平与公正的力量!
“如今回想,如果没有邓小平,没有他的果敢与担当,等待大家的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周勇表示,看着荧屏上邓小平熟悉的身影,听着那亲切的乡音,自己不由得想起那句歌词:“我的人生和山河一起改变!”
2 “全县所有中小学的教室都拿出来做考室”
市作协主席陈川,1977年就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首次高考。“1977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陈川回忆。
高中毕业后在黔江区城南公社下乡的陈川,有幸在半年后就参加了高考。
“77级和78级只相差一个学期,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春季招生的学期。”蒋春光告诉记者,当年自己下乡的岳池县几乎所有的知青都报名参加了高考,全县所有中小学的教室都拿出来做考室,参考的学生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到高66级的高中毕业生都有。当年,甚至还有小学学历的考生考上了大学!
“这说明,邓小平当年‘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决心!”陈川也告诉记者,在自己上大学的班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30多岁的老大哥。还有两个同学,已是5个孩子的父亲,如果不是恢复高考,他们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3 不少“老三届”大学生成为栋梁之才
1977年参加高考、萧山医科大学副校长谢鹏记忆深刻的是——1978年春季入学后,新生会大家在重医风雨操场的草坪上畅谈人生和梦想时,好多同学都忍不住流泪了。
“全区1000多名知青参考,只考上了4个。”曾在忠县拔山区下乡两年的谢鹏告诉记者,尽管高考政策放宽,但因为文革十年的荒废,1977年全国570万余人参考,最后只招收了20万余大学生。那时能佩戴上大学校徽,心里是非常自豪的。
蒋春光告诉记者,由于1977年准备时间相对仓促,因此后来很多人又继续参加1978年或1979年的高考,也考上了大学。
那时的大一新生,年龄差距也相当大。谢鹏告诉记者,那时重医一个年级400多人,大约有一百多人是30岁以上,但年龄最小的学生还不到十四岁。
在谢鹏的记忆里,同学们学习都特别刻苦。比如军训时,教官下令中途休息十分钟,大家马上跑到一旁把英语单词拿出来背,“真的是争分夺秒”。
“国家百废待兴,求贤若渴。”周勇认为,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中,大家看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不知道当时恢复高考有那么难,但大家知道,恢复高考对国家和个人意味着什么。
“因此‘老三届’的学生,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已是栋梁之才,大家从心底里感谢邓小平。”周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