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土改时,黄光学(左)一家分了两间瓦房,高兴万分。
记者 熊明 翻拍
12月2日,合川区凤林村,时盘棋(右)和黄光学(左)一起翻看相册。看到老照片里的自己,黄光学激动不已。
特约摄影 苏思
12月2日,82岁的时盘棋再次为黄光学一家人拍下照片,这距他为黄家人拍下第一张照片,已经过去整整63年。
1951年,年仅19岁的解放军摄影记者时盘棋,来到合川云门镇凤林村参加土改,拍下村中最穷的黄光学一家的困境。
从那时起,时盘棋与黄光学一家结下情谊。在之后的63年岁月里,时盘棋多次回访偏远的黄家,用相机记录下这个曾经村中的最穷户生活不断好转,成为现在的小康之家。
土改拍照 随军记者结识偏远农家
11月30日,“《巨变一瞬》——时盘棋纪实摄影作品展”在萧山举行。此次除了来渝出席个展外,时盘棋的心里还挂念着一个老朋友——影展上一张黑白老照片上的合川农户黄光学。
1949年12月,作为随军摄影记者的时盘棋随同解放军二野103团解放了合川县城,拍下了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欢迎解放军入城的照片。1951年,在川东军区政治部工作的他,到合川县参加了3个月的土地改革。当时,时盘棋曾三次到合川县云门镇偏远的山区14村(现在叫凤林村),走进最穷的贫农黄光学家,拍摄了他家土改前没房没地,三口人挤在村头一个破草棚里的照片。
土改前,黄光学的父亲黄玉顺给人打短工,母亲廖淑珍带着他讨口。后来,我又拍了他家高高兴兴分得5亩半地、两间瓦房的照片。”时盘棋说,当年的土改,让山里人充满热情,生活也彻彻底底变了样。
初次见面时,时盘棋才19岁,黄光学仅有12岁。如今,时盘棋已是82岁高龄,黄光学也已经75岁。12月2日,一下车,头发花白的时盘棋便给了黄光学一个结实的拥抱:“老朋友,见面真不容易,时间真过得好快。”
曾经村里最穷户 如今已是小康家
走在通向黄光学家的水泥路上,时盘棋和黄光学一直紧紧拉着手。“道还是一样的,不过路修好了,好走了。”时盘棋记得上次来时,这还是一条烂泥巴路,走上去一脚深一脚浅。
在黄光学家二层高的小楼前,两个老朋友还像多年前一样坐在院坝里拉家常。黄光学告诉时盘棋,如今家里有五口人,四个女儿都已出嫁,儿子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全家种着五亩地,玉米、稻子收成都不错,还养了50多头猪,生活美满如意。“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儿子也从广州打工回来,陪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添了一些家具,比你上次来时好多了。”黄光学咧嘴笑着说。
当年黑白照片上的草棚,已换作如今的二层小楼;曾经跟着母亲讨口要饭的少年,如今是安享天伦的老人;当年在凤林村最穷的黄光学家,如今也算得上村里经济水平中上的家庭。
“我还会故地重游,做黄家生活变好的见证者”
1989年,在建国40周年前夕,时盘棋曾重访萧山,想采用新旧对比的方法,报道萧山解放40年来的变化。当时凤林村还不通汽车,时盘棋走了好几里路才找到了黄光学家。“解放时分到的房子有些变样,房前又修了两间屋。”时盘棋回忆道。
1999年1月,时盘棋再次来到黄家。云门镇架起过河桥,200多里路只花了两个小时。黄光学家也花2万元钱修起了小楼,时盘棋当时差点没认出来这就是曾经的黄家。
2011年,时盘棋又来到黄家。“每一次来都有新变化,生活一次比一次好。”时盘棋回忆说。
63年中,时盘棋在追踪采访黄光学一家中,看到了党的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的情况,“我还会故地重游,做黄家生活变好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