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企业科技创新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记“重庆五一劳动奖”获得者重庆市紫建电子有限公司
紫建电子生产车间记者 叶娟 摄
本报记者 冉绢 /文 叶娟 /图
重庆市紫建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7月,位于浦里新区赵家组团,厂房面积达2.75万平方米,是一家集科研、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门生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短短8年时间,公司生产的聚合物锂电池产品畅销国内外,其中的蓝牙锂电池占据国内市场60%份额,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获评重庆市科技型百强企业、重庆市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全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小巨人企业、优秀工业企业、创新型工业企业、税收规模企业等,获得21项国家各类专利、7个“重庆市名牌产品”、5个“高新技术产品”,2个重庆市“重大新产品”。今年,该公司获得“2019年重庆五一劳动奖状(集体)”称号。
抢抓机遇 转型升级
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市紫建电子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车间,只见整齐排列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开足马力搞生产,配料、涂布、制片等工序一气呵成。
作为在中国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市场中占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紫建电子公司乘着全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东风”,积极做好企业转型升级,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年产值2.1亿元,产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4000万只,完成税收2070万元,拥有职工1000余人,日产能15万只,成绩单非常亮眼。
“我们拥有一流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先进的生产设备及多项国内外专利技术,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该公司运营总监梅红建表示,他们强化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出台研发奖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公司现有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1项。同时,注重基层、中层到高层的整体团队素质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去年新成立体系部、项目部,确保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大型项目、重要客户、产品导入的跟进以及后期维护工作。
“去年,我们的最新研发成果扣式可充锂离子电池得到国家授权,实现了大规模量产,主要客户有华为、伟创力、捷波朗、哈曼等大型优质客户。并通过了索尼和LG的审核,今年已开始接单。”梅红建拿出一块袖珍的锂电池告诉记者,这种扣式可充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最小的圆柱型电池,其优势在于可循环充电500次以上,体积小,安全性高,得到客户广泛认可。
“目前全球只有两家合法生产这种电池的企业,一家是德国企业,一家就是我们公司。以前在德国购买这种电池需10美元一个,我们卖出的一般只需3至4美元,降低了终端客户的成本。”梅红建说,目前仅华为一家公司,每天就要求4万个供应量。
技术革新 提高效率
针对逐年用工减少的问题,去年在区经济信息委的指导下,紫建电子公司投资4000万元进行技改,启动以机器代人的智能制造项目,高规格增添了中央空调等设备,严格温湿度管控,洁净度在1万级以内的高端自动生产线。去年11月,全新自动化车间正式建成投产。
“今年是公司项目实施提升年,我们将以技术为导向、以创新思维为核心,做好企业研发生产提升、工艺制程维护,围绕扣式电池开发,扩大生产专利制造,研发更多适用于智能穿戴行业的锂离子电池。”梅红建表示,该公司利用新投产的全新自动化生产车间,大规模导入设备自动化,4条生产线实现全部发力,日产10万个锂离子电池。
该公司在科技研发方面打开了新局面,在主城两江新区新建的重庆研发基地于3月底启动。“这个研发基地拥有3000平方米左右的科研实验室,在重庆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优质高校引进了30余名高学历研发人员,承载整个西南地区的研发任务。”梅红建介绍。
营商环境 助力发展
“紫建电子落户开州已有8年,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为我们营造了很好的营商环境,在政策上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梅红建介绍,去年,区政府加大对公司上市工作的指导,取得新进展,将于今年底到证监局报批。区经济信息委在公司技改、工业用能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和支持,推动全新自动化车间的建成投产,把公司纳入大工业用电体系,一年节约电费近200万元。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联合园区组织多次开展招聘活动,填补了用工缺口。
“目前,公司有工人近1400人,但是还存在用工缺口200人左右,已经通过网络、人才市场和各大媒体发布招工信息,每天有10多人入职。”梅红建介绍,普工平均月收入3600元以上,提供员工宿舍,五险一金齐全。
梅红建表示,该公司将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立足结构优化升级。预计今年产量达6000万只,产值6.5亿元,销售额6亿元,利税5000万元。据统计,1-5月份,该公司已完成订单量3亿元,将近完成年总目标额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