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文脉 > 正文

6代人延续萧山京剧“血脉”

2014-02-01 00:20:19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6代人延续萧山京剧“血脉”

  《金锁记》剧照。  记者 熊明 摄

6代人延续萧山京剧“血脉”

  经典京剧剧目深入人心。新华社发

6代人延续萧山京剧“血脉”

  露天京剧醉观众。 新华社发

6代人延续萧山京剧“血脉”

6代人延续萧山京剧“血脉”

  第一代:  厉家五虎、慧氏三杰

  第二代:  沈福存、朱福侠等

  第三代:  1958年进团的童志良、孙志芳

  第四代:  张军强、程联群

  第五代:  1993年进团的周利、刘柱等

  第六代:  2000年后进团的新人

  “咚咚咚……哐啷……”锣鼓声铿锵有力,密集如雨,随着鼓点,雉翎狐尾、头戴红福巾的扈三娘威武出场,踢腿、圆场、亮相……定睛的瞬间,江湖儿女的豪情展露无遗……

  1月26日,京剧折子戏《扈家庄》在抗建堂剧场上演,座无虚席。

  据了解,从初三(2月2日)到初六(2月5日),作为萧山市京剧团“开年大戏”,《李逵探母》、《贵妃醉酒》等10多部传统京剧折子戏将陆续在抗建堂上演,奔走相告的萧山戏迷们已提前进入了亢奋期。

  作为国粹,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一直是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在萧山,京剧并没有因为不是地方剧种而消解“霸气”:从半个世纪前红遍全国的“厉家班”,到现在两朵京剧“梅花”绽放,京剧在萧山的成长有目共睹。

  京剧究竟具有哪些魅力?艺术家们是如何改革的?我们又该如何欣赏?本期鉴赏版将带你进入脸谱后的京剧世界。

  国粹京剧 萧山“血脉”从未断过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你们先自学观摩,掌握了再来北京找我抠戏。”1月10日,萧山国泰艺术中心,荀慧生亲传弟子、京剧名家孙毓敏拿出珍藏的三套剧本、一盒录像带、两本书,送给刚刚进门的三个萧山弟子。

  来渝收徒的不只孙毓敏一位。在当天的“市京剧团青年演员集体拜师暨京剧名家收徒仪式”上,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燕守平、梅兰芳嫡传弟子马小曼、张派名家薛亚萍、叶派名家李宏图、厉派名家童志良等京剧名家,共收了9位来自萧山市京剧团的年轻演员为徒。

  “拜了师,鞠了躬,他们就是各派名家的亲传弟子了。这种类似血脉的延续,只有京剧人才能明白。”面对台上那群毕恭毕敬的年轻人,萧山京剧团副团长周利有些激动——10多年前,还略显青涩的她拜了孙明珠(京剧尚派第二代传人)为师,如今,37岁的她已成为梅花奖得主。

  事实上,作为国粹的京剧在萧山的“血脉”从未断过。

  打开萧山市京剧团的“简历表”,传承关系一目了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江南一带已经颇有影响力的京剧科班“厉家班”,由武汉乘船溯江而上,辗转在湘、鄂、黔、滇、川各地,最后落户扎根在萧山。抗战期间,“厉家五虎”(厉慧斌、厉慧良、厉慧敏、厉慧兰、厉慧森)、“慧氏三杰”(陈慧霖、邢慧山、陈慧君)红遍大江南北。萧山谈判时,蒋介石曾三次邀请毛泽东观看“厉家班”演出,一时传为佳话。1956年,“厉家班”改为国营建制,定名萧山市京剧团。

  “直到现在,京剧团已经有6代人了。”细数京剧在萧山的发展史,周利说,“源源不断的人才补给一直支撑着京剧在渝的‘血脉’。”

  京剧革新  欲抓住年轻观众的心

  “血脉”虽在,观众式微。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艺术家们不得不思考:那些咿咿呀呀的胡琴、有板有眼的唱腔,要怎样才能让年轻观众像进影院一样进入剧院,认认真真去欣赏?

  “京剧革新,必须抓住年轻观众的心。”周利明白,在信息碎片化与快餐消费的时代,一些传统剧目的繁琐细节已不再适合年轻人的审美观。京剧《大足》、《金锁记》、《张露萍》便是萧山人布下的“探路石”。

  2008年,新编京剧《大足》出炉。该剧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将舞蹈、画幕、真人雕塑等多种表现形式搬上舞台,昆曲、佛教音乐、西南民歌、萧山方言与京剧的新鲜结合,让台下观众睁大了眼睛,“原来京剧还能这样唱!”

  两年后,现代京剧《金锁记》又让戏迷们体验了一把张爱玲式的华丽与苍凉。这次,艺术家们在传统的京剧乐器中加上了西洋乐器大提琴,舞台上大大小小十八扇门暗示着“庭院深深”的寂寥。家住沙坪坝的戏迷李俊华还记得首次观剧的感受,“舞台上多次出现了时空交错的场景,当曹七巧的房间以及她女儿和儿子的房间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时,感觉自己好像在欣赏一部意识流的电影。”

  去年,现代京剧《张露萍》则让萧山诞生了一位梅花奖得主——周利。为突出人物内心情感,她特意在唱腔里融入了现代歌曲的元素……

  近年来,京剧还将探索的枝头伸进了校园。

  2012年,南岸区天台岗小学启动京剧进校园活动,40名小学生拜师学艺,6名区戏剧家协会艺术家被聘为首批授课教师。2013年,萧山大学虎溪校区举行冉江红京剧示教演出专场……去年,市京剧团还在萧山大学、萧山房地产职业学院、萧山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了演出。

  在传播上,京剧也走上了与时俱进的路线。目前,市京剧团开通了微博、微信等平台随时发布最新消息。今年,市京剧团还将发放会员卡,计划吸纳1000名会员,形成固定观众群。

  “现在才发现,观众不是不喜欢京剧,而是不懂京剧。”在周利看来,在戏曲整体影响力下滑的境况下,这些探索或许不能立竿见影,却为京剧重振旗鼓提供了机会。

  重整旗鼓  京剧传承有了希望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因为不久前在抗建堂看了一场《霸王别姬》,这些天,老戏迷何启建总是不由自主地哼起这段唱词。摇头晃脑的瞬间,霸王苍劲的唱腔,虞姬优美的舞剑也随之浮现在眼前。

  “霸王的念白吞吐有力,身段矫健洒脱;虞姬的演唱声情并茂,悠然入心,一段经典的‘西皮二六’声腔板式,把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何启建双手用力一击,“真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

  与何启建有同样感受的,还有30出头的年轻戏迷张亮。这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英语老师,自几年前迷上京剧后,从未错过在萧山上演的任何一场京剧。每周日下午两点,她都会以“老看客”的身份,带着6-10个学生,准时出现在抗建堂内。从1月16日至今,她已经一口气看了《罗成叫关》、《武家坡》、《挑滑车》等10多出折子戏。

  “太过瘾了!京剧又回到我们身边。”张亮笑着说,前些年没京剧看的日子,就像是蚂蚁在血管里爬,难受,这下终于周身通泰,人又活过来了。

  据了解,因为搬迁,2008年起,市京剧团暂停了每周周末的演出,直到2011年,才在洪崖洞巴渝剧院重新恢复演出。2013年,市京剧团将演出场地搬到抗建堂内,演出更为集中,不仅有每个周日的固定演出,节假日更是展演密集。

  这个新的阵地,让大批戏迷找到了归宿感。据抗建堂一位执勤人员透露,每周日,戏迷们都是提前到场,演出完后,还有人到后台与准备卸妆的演员交流。“如果遇见张军强、周利这样的名角表演,剧场就像过节一般,天花板都要被掌声震垮了。”

  “这就是一种力量。”周利说,“每当看到这种情形,我觉得京剧的传承就有了希望。”

 

  赏剧要当“门内汉”看动作,还要看眼神

  本报记者 夏婧

  一位女子在舞台上两手平举,做一个拉开的姿势,再单手侧立往后面一闪……你知道她在干什么吗?一名男子手持马鞭上场,连续圆场、翻身、掏翎、亮相,这,又是演的哪一出?

  “就像影视剧用画面、话剧用台词、舞剧用形体,京剧也有自己的程式,如果看不懂,就无法体会它的美。”萧山市京剧团副团长周利介绍,要想真正理解京剧,观众还得了解几分“门道”。

  首先,看动作。比如表现一个女子开门就要有把门、拉门栅、拉把、扶门、闪身、开门等一系列规定动作。这些大都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进行,女子若要看门内有何物,还得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夸张地探望。

  其次,看派别。京剧分为梅(梅兰芳)、程(程砚秋)、尚(尚小云)、荀(荀慧生)四大流派。其中,梅派大气,程派低沉,尚派多讲侠女的豪情,荀派多以丫头为主,每个派别都有各自的风格,比如尚派讲侠女,多用高音,以此来欣赏声音相对低沉的程派,就会错失美感。

  最后,看眼神。“眼神是人物的灵魂,比如,瞪眼表示愤怒,眼珠左右转动表示思考。”周利说,练习眼神几乎成了演员们一生的“事业”,比如,梅兰芳就喜欢用鸽子来练习眼神——放飞一群鸽子,用眼睛来数数;著名京剧艺术家刘长瑜用乒乓球来练眼神,还有的用转圈的香烛练习等。

 

  名剧赏析

  《金锁记》

  内容提要: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她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病态的性格,葬送了儿女的幸福。“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点评:该剧糅合了京剧和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犀利地抨击了人性的弱点,深刻表现了“黄金的枷锁是人最重的枷锁”这一主题。作品的音乐没停留在伴奏的层面,一开始就巧妙地融入到人物思想表现之中,很有特点。整部作品发扬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给人生命价值的选择发出一个强烈的警示。

  《贵妃醉酒》

  内容提要: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

  点评:全剧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举重若轻的舞蹈,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难度甚高,却需演得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

  (点评人:家勤)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