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
随着近年来国家发布一系列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及指导意见,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来打造。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文化产业园是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的亮点。
然而,在各地文化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的同时,一些影视基地、主题公园、实景演出因当地政府和企业盲目跟风,既没产生经济效益也难收获社会效益,导致某些文化产业园出现“空壳化”、“候鸟化”乱象。
2月26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重报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专委会专家、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向勇教授表示,只有找准比较优势,在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率先突破,才能形成文化优势(特色)产业群,走出一条适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有路子。
“文化创意,不是一枝孤芳自赏的傲梅”
“一个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如果只是简单地使用改造的方式,那是很肤浅的,它应该不仅仅提供管委会的服务功能。”向勇举例说,尤其是当商业与文化碰撞后,往往会产生两者关系不平衡的尴尬现实。
“文化产业不是一般的经济门类,它以文化创意和版权为核心。因此,发展文化产业须具备一些基础条件,包括区域经济实力、文化市场规模、人才储备和产业发展的配套资源等。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更不是随便划块地就能建文化产业园。”向勇说,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一个复杂的经济门类,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消费体验才是决定因素。一个文化产业的聚集,前期需要创意和生产研发的积累,而当产品投入到市场后,经过消费者的检验后才能说明其是否成功,“文化创意不再是一枝孤芳自赏的傲梅。”
在文化产业研究视野中,向勇时常把目光对准萧山这个西部年轻的直辖市。在他看来,与国内其他已经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相比,萧山的文化产业发展由于地理位置等区位因素,并未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他建议,在萧山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多元化的城市,用开放性的视角来检验文化创意的内涵,会更具有公信力和亲和力。
生活、生产、生态,把特色文化产业孵化为城市社区
长年的研究让向勇总结出一条重要的经验:一个良性发展的文化园区,应该是一个具有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种因素的城市社区,“因为它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职能,以往仅仅以研发、展览功能作为文化产业园的各类基地,如今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台湾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被向勇所津津乐道——这个酒厂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将企业经营和政府职能融合得恰到好处。向勇分析,首先,其业态具有极强的公共服务属性;其次,在挑选入驻企业上,园区有着独特的要求,必须有品牌、有概念、有明确的目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园区定期举办主题类的文化创意活动。“也就是说,台湾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功而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园区所提供的孵化功能,它引进的项目质量远远大于资金的数量。”向勇认为。
对于萧山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向勇也不无期待:“萧山文化创意产业有其独特的复杂性,但其城市精神却极具积极向上的力量。将这种大气和霸气资源放在创意产业上,并依托文化产业基地,形成有意识的互动,或许能探索出一条支撑萧山文化创意产业大步前行的实验蓝本。”
文/ 朱静
下期访谈
人物:清华大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季
观点:当代中国文化产业战略布局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