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谜语:“ 一个老妈妈,常把胭脂搽;搽一遍胭脂,生一个娃娃,个个娃娃都一样,到底它是啥?”答案就是印章。
曾几何时,男人们的腰间都会挂着一枚红色的橡皮章。印章,用途很广泛,领工资要用,领取集体物资要用,到银行存取款也要用。总之,需要签名的地方,印上章就生效。人们亲切地把印章称之为“手戳”,印章成了人们当时生活的必需品。
刻章艺人端坐木桌前,毛笔一笔一画勾勒大致轮廓,刻刀沿轮廓一点一滴雕刻具体模样。精美的印章就像一枚艺术品,让人把玩欣赏。现在,龙乡街头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刻章艺人。
在县城巴江巷子的一个小通道里,一张课桌般大小的小木桌,桌子上面一块小小的红字招牌写着“刻章”两个字,桌子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刻章所需的模具和一些展示品。
摊主邓兴英,女,今年50岁,刻章33载。邓兴英祖上5代都是以刻章讨生活。1981年,17岁的邓兴英在母亲的安排下到了原巴川刻字组当学徒工。在那个年代,能够进入一个效益好的单位上班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据邓兴英介绍,那时的巴川刻字组效益非常好,普通员工一个月的工资跟一般的国家公职人员差不多,因此很多年轻人想尽办法前来学习刻章。然而学徒生涯,并不像邓兴英想得那么简单,就光学写“反字”,邓兴英就学了一年多。
“写字容易,写‘反字’可就难多了。”邓兴英告诉记者,由于印章上刻的字和盖到纸上的字是相反的,要想使印在纸上的文字是正体字,那就必须在模具上刻反体字。要成为刻章人,第一件事就必须得学会“正字反写”,从左向右,一笔一画,反着写。因此,有些老刻章人就戏称刻章是一门“拨乱反正”的艺术。
一个好的刻章人不过书法关,章是刻不好的。除了学会写“反字”外,刻章人还要熟练掌握各种字体。篆、隶、楷、行,顾客要刻什么体,刻章人就得写出来。而且一般的模具都比较小,这就要考验刻章人的手艺了,字体偏大或偏小看起来都不美观,刻章人要在方寸之间游刃有余。因此,邓兴英足足用了近3年的时间才学成出师。
2000年,原巴川刻字组解体,邓兴英回到家中,休息一段时间后,开始到巴江巷子摆摊营业,这一摆就摆了十多年。
随着方便快速的电脑刻章的盛行,手工刻章很快被挤出市场,大家纷纷开始学习新技术以求生存。邓兴英也不例外,购置了一些电脑刻章的工具开始了新的刻章生涯。“时代在发展,这些老行当迟早要消失,没什么好遗憾的。”至于孰优孰劣,邓兴英坦言,对于一般人来说,电脑刻章其实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刻出来的字体更加标准、精致。但对于一些艺术家来说,还是钟情于手工的刻章。“ 电脑刻章虽快,但是千篇一律少了手工刻章的韵味,手工刻出的章子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邓兴英说。
“生意还是可以,做了十多年了,还是有一些老顾客。”谈到每月刻章的收入,邓兴英笑了笑地告诉记者,现在每天还是可以接到好几起业务,收入还是不错。
“也有人来拜师学艺,但我没收,现在很少有人能承受这份工作的单调和寂寞。”邓兴英告诉记者,现在还在坚持手工刻章的人都是一些老人,年轻人屈指可数,自己的儿子也只是跟着学习了电脑刻章的部分,手工刻章不愿学,也没时间学。“ 我们家5代刻章生涯就要断送在我手上了。”邓兴英玩笑地说。
聊天之时,两名妇女来到小摊前要求刻个公章,邓兴英立即问:“ 你有公安局的证明吗?”“刻个章还要证明啊?这么麻烦啊?我多给点钱嘛。”妇女焦急地说。“ 对不起,这是规定。公章没有相关部门的证明是不能乱刻的,要不你去开个证明,拿过来我马上就刻。”邓兴英耐心地解释。见邓兴英这么坚决,两名妇女便匆匆离开了。邓兴英说:“ 生意归生意,但一定要守法。”
(实习记者朱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