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装订的档案。
三尺兰台大世界,半宗档案晓春秋。
档案,是生命的从容,是现实的缩影,是稚嫩的面孔,是沧桑的背影……
梁山街道人民南路1号,县委所在地。坐落在县委办公大楼左侧的县档案馆已经55岁了,馆藏1915—1949年的大部分民国档案因年代久远,出现纸张老化、字迹褪色和档案粘连等现象,面临着毁灭危机。
在县档案馆,一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正悄然展开。在“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6月4日,笔者走进县档案馆,亲眼见证一卷卷民国档案的艰难抢救。
县档案馆馆长余辉介绍,对民国档案的抢救几年前就开始了,而真正大规模、系统化的抢救则始于2011年。得益于市、县每年拨付40多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县档案馆聘请了15名工作人员,像挽救生命一样,对33918卷“伤痕累累”的陈年旧档,细心修复。
来到县档案馆四楼“抢救间”,只见工作人员分坐在20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各居其位,有的低头剪裁,有的弯腰裱糊,有的埋头誊抄……认真修复着发黄的残损档案。
“县档案馆其实有很多家底,因为年久,破损严重,抢救迫在眉睫。”县档案馆档案管理科科长郑方军说,民国档案由于当时所用墨汁和油墨的酸性较强,字迹纸张腐蚀严重,加上受潮发霉,很多结成硬块,稍不注意,就发黄、变脆,有粉碎的危险。
县档案馆原副馆长涂积瑞退休后,因为钟情档案事业,又被返聘回单位上班,是档案工作战线的“老黄牛”。全程参与了民国档案抢救的涂积瑞说,每一批民国档案,从库房搬运出来后,都要严格执行修裱、加固、裁切、编目、电脑录入、装订入库等系列环节,当一页页破损发黄的纸,经过抢救,整洁清爽地展现在眼前时,就是一份生命的重生。
据了解,近年来,县档案馆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开始了民国档案的抢救工作,现已抢救完成涉及民政、粮政、军事、教育等民国珍贵档案14878卷,正在抢救的达19040卷。
“虽然工程量巨大,任务艰巨,但非常有意义,我们会继续做好这项工作。”余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