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文脉 > 正文

“我相信一支笔、一本书的力量,比机关枪和坦克车还要大”

2015-01-27 01:35:22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我相信一支笔、一本书的力量,比机关枪和坦克车还要大”

① 塔利班肆虐下的情景

 

“我相信一支笔、一本书的力量,比机关枪和坦克车还要大”

② 塔利班肆虐下的情景

 

“我相信一支笔、一本书的力量,比机关枪和坦克车还要大”

马拉拉全家福(书中插图)

 

“我相信一支笔、一本书的力量,比机关枪和坦克车还要大”

③ 塔利班肆虐下的情景

 

“我相信一支笔、一本书的力量,比机关枪和坦克车还要大”

④ 塔利班肆虐下的情景 新华社发

 

“我相信一支笔、一本书的力量,比机关枪和坦克车还要大”

塔利班肆虐下的情景。新华社发

 

“我相信一支笔、一本书的力量,比机关枪和坦克车还要大”

《我是马拉拉》

(巴基斯坦)马拉拉

(英)克里斯蒂娜·拉姆 著

翁雅如 朱浩一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人物简介

马拉拉:

(1997年——)生于巴基斯坦,17岁时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也是诺贝尔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同时,她也获得过国际儿童和平奖、巴基斯坦国际青年和平奖、《TIME》杂志年度风云人物第二名。

一名17岁的少女,她如何与塔利班恐怖组织抗争?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前,她遭遇了什么不测?近日,《我是马拉拉》出版,在坊间引起热议。

该书讲述了近年塔利班极端分子肆虐巴基斯坦,破坏了大量学校,又禁止女童上学,16岁的马拉拉由于积极争取女童的教育权利,结果被极端分子开枪射击至重伤,幸好大难不死。事发一年后,马拉拉出版了这本自传。

10岁时,她已成为父亲学校里的优秀学生。为了上学,她学会了在路上把书本藏到披巾下面

“马拉拉正义之举不是偶然。”记者电话采访书评人于昂,他如此表示,“诚如书中开篇谋局一样,马拉拉的故事,要从她父亲齐亚丁·尤萨夫扎伊说起。”

齐亚丁从小酷爱学习,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并敢于为之疾呼。齐亚丁的最大抱负是建立一所学校,培养孩子们深刻认识自身潜力。

当时,巴基斯坦有不少“幽灵学校”存在。一些有权势的人拿到政府的办学基金,在偏远地方办学,但却从未招收任何学生。他们把学校建筑拿来当自己的会堂,甚至拿来养牲畜。还有人一辈子从没教过一天书,却领取教师退休金。

齐亚丁对此十分憎恶,他让穷人家的孩子来自己家中念书,为他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后来,齐亚丁克服种种困难创办了一所学校。马拉拉10岁时,已成为父亲学校里的优秀学生。

这时,塔利班的势力也已经渗透到了学校所在地——斯瓦特山谷。塔利班组织多次找茬想关闭马拉拉父亲的学校,但没有成功。为了应对恶势力,马拉拉学会了在上学路上把书本藏到披巾下面,并在父亲的帮助下,开始写演讲稿,公开呼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12岁时,马拉拉开始用笔名在网站发表博客,讲述自己的经历

“塔利班使出各种手段,禁止国内女童接受教育,”本土作家樊家勤也是该书的粉丝,他指出,这些在书中都有具体而真实的描写。比如塔利班毁坏了400多所学校,阻止妇女去市场买东西,理发店也受到冲击等等。

在那些日子里,马拉拉阅读了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和简·奥斯汀的作品,12岁的她开始用笔名“古尔·玛凯(意为矢车菊)”在BBC网站发表博客,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害怕去上学,因为塔利班明令禁止,而且随时注意我的举动……”这些塔利班恐怖统治下的生活被披露于众后,掀起轩然大波。一些老师被迫不来上课,“2009年1月初,我们班从最多时的27名学生,只剩下10个。我的很多朋友都离开了河谷地区。”马拉拉在书中写道。

最后,斯瓦特山谷一带的学校不得不关闭。但马拉拉的博客还在继续。她抗议塔利班持续摧毁学校的恶行,“我们应该无所不学,然后选择一条想走的路。”

马拉拉的勇敢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他们邀请她在镜头前发言,请她参观游览名胜,这些经历扩大了马拉拉的见识。

然而不幸的是,2012年10月9日,塔利班恐怖组织抓到了马拉拉,并用枪对准了她……

塔利班恐怖组织抓到了马拉拉,并用枪对准了她……枪击现场,包括马拉拉在内的三个女孩中枪

“马拉拉或许不是第一位站出来宣讲笔比刀剑更有力的人,但是她可能是唯一一位在枪击中活下来并不断争取受教育权的青年。”

《洛杉矶时报》高度评价马拉拉事件带给世人的启示,在《马拉拉传奇》一书中,马拉拉也勇敢地掀开了记忆的伤疤,还原了那个恐怖时刻。

“人们总说,塔利班可能会杀害我的父亲,但不会对我下手,‘马拉拉是个孩子’。”马拉拉在书中坦言从没想过自己会遭受不幸。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她回忆了被枪击的情形——

“当校车来的时候,我们跑下楼梯……我只记得当时车里的空气又热又黏……”

当时,有个留着大胡子、穿着浅色衣服的年轻男子站在车身前方,挥手示意让车子停下。他戴着一顶宽檐帽,用手帕蒙住口鼻,跃上车厢就问:“谁是马拉拉?”

没有人开口说话,但有几个女生望向马拉拉——唯一一个没有把脸蒙起来的女孩。

于是,年轻男子举起一把黑色的柯尔特45型自动手枪对准了马拉拉。几个女孩子开始尖叫起来。那个男人开了三枪,第一枪射穿了马拉拉的左眼眶,子弹从她的左耳射出,鲜血喷涌而出。另外两发子弹击中了马拉拉旁边的女孩,有一枪打中夏希雅的左手,还有一枪从卡内·利兹雅的左肩射穿,进入了她的右上臂。

塔利班将领给马拉拉寄来一封信,承诺如果她穿着罩袍回到巴基斯坦,并在伊斯兰学校就读,就会原谅她的所作所为。对此,马拉拉付之一笑

马拉拉被枪击后,当地政府高层、首席部长、省督都去医院看望了她。

虽然医院对她进行了头骨切除手术,但仍有生命危险。后来她被转到英国治疗,经过精心的护理和手术,2013年,马拉拉终于出院了,但她一家仍然受到恐怖组织的威胁。与此同时,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变,美国、印度、西班牙等国给她颁发多项关于人权的奖项。2014年,她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后来,马拉拉还收到一封越狱的塔利班将领的信。在信上,他承诺,如果她穿着罩袍回到巴基斯坦,并在伊斯兰学校就读,就会原谅她的所作所为。对此,马拉拉付之一笑。她用激情的笔调在书中写道:“接受教育是我们的基本权利……每个女孩和男孩都该上学……可悲的是……我们的国家有将近5000名成人是文盲,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就像我的母亲那样。”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在马拉拉枪击事件后,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的女孩继续被杀害,学校继续被炸毁。她写道,“每一个国家都能和平,这是我的梦想。”她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我相信一支笔、一本书的力量,比机关枪和坦克车还要大。”

声音

以生命抗争,于绝处逢生,一个巴基斯坦女孩的传奇故事。

——中国驻巴基斯坦前大使陆树林

一个几乎改变国家命运的小女孩。她的勇敢抗争令人惊讶,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在千钧重压之下表现出来的幽默感与优雅。有些人是注定伟大的,马拉拉就是其中一个。

——知名媒体人、作家蒋方舟

对一个正在兴起的民族而言,不论他们是否承认,女孩是他们最重要的资源。

——《华盛顿邮报》

马拉拉或许不是第一位站出来宣讲笔比刀剑更有力的人,但是她可能是唯一的一位在枪击中活下来并不断争取受教育权的青年。

——《洛杉矶时报》

精彩节选

1.我决定用日记记录灾难中的斯瓦特人的生活

在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里的某一天,父亲接到了一通来自他的朋友阿卜杜勒·海·卡卡尔的电话。他是一名常驻白沙瓦的BBC特派员,希望找到一名女教师或女学生,撰写一份塔利班统治下的每日记事。他希望通过日记,来展现处于深重灾难中的斯瓦特人的生活。起初,玛丽安女士的妹妹阿依莎同意书写,但她的父亲发现后,认为这件事太过冒险,阻止了她。

当我无意中听到父亲在谈论此事时,便说:“何不让我试试看?”我希望外界知道斯瓦特发生的一切。接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就如同我们有权利歌唱一样。伊斯兰教义赋予我们这项权利,它说,每一个女孩与男孩都应该去上学。《古兰经》告诉我们应该追求知识,认真学习,以探知世界的奥秘。

2.我有了一个笔名古尔·玛凯

我从未写过日记,所以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虽然我们有计算机,但电力经常中断,也没几个地方能让我连上网络。因此,海·卡卡尔会在晚上打我母亲的电话找我。为了保护我们,他用太太的电话打过来,因为他担心自己的电话会被情报部门窃听。他会引导我,让我告诉他我一天的经历,并向他讲述一些趣闻或我的梦境。虽然我们都是普什图人,但因为这个博客用乌尔都语撰写,所以,通常我们会用乌尔都语聊上30或45分钟。

然后,他会将我的陈述整理成文字,每星期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更新一次。他告诉我关于安妮·弗兰克的事情:她是一名13岁的犹太女孩。二战期间,为了逃避纳粹的追杀,她和家人一起躲在阿姆斯特丹。他告诉我,安妮写了一本日记,内容是关于她和家人们苦难的生活、他们如何度过每一天,以及她心中的感受。令人伤心的是,到最后,安妮一家被告发而遭到逮捕,安妮死于集中营中,年仅15岁。后来,她的日记公开出版,成为一份强而有力的历史记录。

海·卡卡尔告诉我,用真名发表这些文字太危险,他为我取了一个笔名古尔·玛凯。它的原意为“矢车菊”,同时也是普什图传说中一位女英雄的名字。

3.第一篇日记:我很害怕

我的第一篇日记发表于2009年的1月3日,标题是“我很害怕”。文章这样开始,“我昨晚做了个噩梦,梦中充斥着军方直升机与塔利班。自从军事行动在斯瓦特展开后,我就常做这样的梦。”我写道,我害怕去上学,因为塔利班明令禁止,而且随时注意我的举动。我还描述了一件在我下课要回家时发生的事,“我听到一个男人在我身后说:‘我会杀了你。’我赶紧加快步伐。过了一段时间,才敢回头看他是不是跟在我的后面。当我看到他是在打电话时,才放下心中的大石,原来,他是在跟别人说话。”

看着自己的文字出现在网站上,我非常兴奋。一开始我有点害羞,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明白海·卡卡尔希望从我这里了解到些什么,因此我变得比较自信。他希望日记呈现的是我个人的感受,用他所谓“辛辣的字句”来描述,将塔利班的恐怖统治与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