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养生 > 正文

科学防治糖尿病,远离“甜蜜的负担”

2020-11-17 14:26:20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记者 杨 蕾​

受访专家简介

顾晓平,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慢病科科长。长期从事慢性非传染病防制工作,目前是省健康管理学会社区健康管理分会委员和省心功能专业委员会委员组委。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近年来,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不死的癌症”“无声的杀手”,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四大类慢性病之一。面对糖尿病,不少市民“谈糖色变”,那么糖尿病该如何预防和控制?我区采取哪些“抗糖”举措?日前,记者采访了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顾晓平。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顾晓平介绍,当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当身体不能有效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出现了糖尿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当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生育史。如果空腹血糖大于7.0毫摩尔每升或糖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毫摩尔每升,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当然在诊断糖尿病时,往往还要结合临床症状,如果患者已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只要有一次空腹血糖大于7.0毫摩尔每升或糖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毫摩尔每升,就能诊断为糖尿病。如果完全没有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时有两个血糖值达到或超过糖尿病诊断标准方能做出诊断。

“临床上有90%的糖尿病人是2型糖尿病患者。”顾晓平说,糖尿病大致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定期服用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维持治疗。现如今,糖尿病越来越受重视,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糖尿病重在及早预防、及时治疗。”顾晓平介绍,近年来,我区积极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醒市民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应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同时,我区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成立慢病自我管理小组,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人员提供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等服务。去年,我区对19749名应管理人员进行了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5.1%。此外,顾晓平提醒,在诸多诱发糖尿病的各种复杂因素中,肥胖是“最危险的信号”,可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至58%。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顾晓平坦言,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控制糖尿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管理,治疗越早、越及时,收益就越大,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5项综合治疗措施。糖尿病患者还应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同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糖尿病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