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龙山小学,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打篮球。(本报资料照片)首席记者 崔力 摄
巫山县乌龙寄宿制中学,学生们在寝室内学习、玩耍。(本报资料照片) 首席记者 崔力 摄
渝中区泰古广场内一书法培训班,孩子们正在学习书法。(本报资料照片)记者 熊明 摄
暑假里,渝中区七星岗巴渝世家的吴梅想给初中毕业的女儿报英语培训班,在区教委咨询时,意外收到一封“给家长的信”。信中列出选择培训机构时的注意事项:谨慎选择缴费方式,签订完善的培训合同等。面对众多的培训机构,吴梅坦言,这封信让自己心里有了杆秤。
随着教育培训市场的迅速发展,培训机构增多,各种不规范行为引发的投诉也屡屡发生。接到群众反映后,市教委今年4月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顿工作,指导各区县教委发出致家长的公开信。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教育成为最大的热点之一。活动中,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以“转作风、优教风、正行风,办人民满意教育”为载体,把抓好自身整改与巡回督导35所市属公办高校和委直属单位工作相结合,与加强对全市教育系统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业指导相结合,聚焦群众关切,坚持“快、严、实”,多措并举,做好上下联动整改事项的整改落实,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促进发展。截至目前,市委活动办反馈的需要上下联动整改的4个事项,已全部完成整改。
1、整顿规范3000所培训机构
“半年8000、一年1.4万、两年2.2万。”这是某培训机构打出的促销广告,优惠的缴费方式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学生。
在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看来,促销广告的背后,隐藏了不少风险。相关政策已有明确规定,培训机构不得跨学期、跨学年收费。
事实上,去年以来,我市连续发生了4起培训机构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其中有因管理层利益纠纷引发的,有经营不善、或快速扩张造成资金紧张申请终止办学,而引发家长投诉的。
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培训机构需要加强规范管理。由于培训机构多头管理、属地管理,市教委决定与区县教委联动,并联合工商、公安和税务等部门,从今年4月起,开展调查摸底和调研工作,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机构专项整顿工作。
经市教委实地调研,区县教委依托镇街、社区的摸底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培训机构3017所,其中有证有照或有照无证的2069所(教委审批的796所,人社审批的627所,工商登记的612所,体育局等其它部门审批的34所),占69%;无证无照的有948所,占31%。
专项整顿期间,市教委和区县教委在政府门户网站对合法培训机构信息进行公开公示,共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316万份,提醒学生家长审慎选择培训机构。向违规培训机构下发整改通知书437份,终止办学机构96所,取缔非法办学机构5所。
整治中,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健全完善了“区县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齐抓共管机制,强化了区县政府的统筹领导作用和属地管理职责。如巴南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整治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提出了“管理工作规范化,清理工作常态化,审批工作廉政化,工作信息公开化”的工作要求;沙坪坝区成立了由区委常委担任组长的“教育培训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3.2万字的《沙坪坝区教育培训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为建立规范培训机构管理的长效机制,市教委配合市政府法制办起草了市级规章《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于7月正式下发;同时,市教委牵头起草《萧山市民办非学历文化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萧山市民办非学历文化教育培训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两个配套文件,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专项整顿后,培训机构的违规违法行为得到较好纠正和整改,全市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按学期收费的规范率已达92%,签订规范合同的比例达70%。
2、落实“国民待遇”支持民办教育
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群众反映,公办和民办学校的支持政策和相关待遇不一致。
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说,早在2008年,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主要思路和核心内容就是确保民办学校的“国民待遇”,并在政策上进行支持和适度倾斜。
目前,全市民办高校24所,在校学生16.8万人;民办中小学258所,在校学生24万人;民办幼儿园3612所,在园幼儿46万人;区县教委审批民办培训机构796所,累计培训45万人次。
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坦言,公办和民办学校至少有两个不同。一个是定位不同,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公办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这块,重点是促均衡,保基本,而民办学校则是重特色。第二是投资主体不同,公办是政府出资,民办学校则是社会资本。
据介绍,为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我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好各项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纳入经费保障范围,2008-2013年,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达4.7亿元,每年涉及民办学校学生约11万人。从2009年开始,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民办高校发展。民办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教改项目、科研项目等竞争性项目与公办高校一视同仁,民办高校的学生资助政策也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二是税费政策一视同仁。民办学校的供水、供电、供气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样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民办学校校办企业、后勤服务享受与公办学校相同的税收政策。民办学校办学用地与公办学校同样纳入城镇建设土地规划;民办学校教育教学房屋建设涉及的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性收费、服务性收费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
三是教师培训一视同仁。我市已将民办学校教师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纳入全市培训计划,统一安排、同等待遇。
四是学生待遇一视同仁。民办学校的学历、学位证书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效力。民办学校学生在升学、转学、考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交通优惠、医疗保险、户籍迁移、先进评选等方面,与公办学校的学生享有同等权利。
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说,除上述政策制度外,还有若干一视同仁举措。目前从实际效果看,我市由于民办学校的政策待遇落实力度较好,社会资金投资兴办教育的热情高涨,民办教育发展迅速。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民办幼儿园201所,新增民办中小学5所,新增民办中职学校1所,累计吸引16亿元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成效明显。
3、出台寄宿制学生公用经费专项补助政策
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万盛经开区部分学校认为,该区对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执行相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部分乡镇寄宿学校免收住宿费后,住宿生水、电费转移到学校公用经费中,学校运行负担加重。
由于涉及到财务政策,解决问题需要市教委与区县上下联动整改。
今年4月,收到问题后,市教委相关处室立即与提出问题的学校进行了电话沟通。经了解得知,学校希望区财政和区教育局在资金拨付时能予以区分,对寄宿制学校进行倾斜。
事实上,我市已经存在对寄宿制学校倾斜拨款的政策。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多次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对学校的运行经费保障,并一直要求各区县统筹考虑,对寄宿制学校运行经费予以倾斜。在2014年的年初工作会上,再次明确了各区县要对寄宿制学校运转进行倾斜的要求。
市教委一方面详细向学校解释政策,同时与万盛经开区教育局进行沟通,要求落实好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
万盛经开区教育局与学校进行专题沟通。目前,区教育局已通过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等渠道进行统筹,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针对寄宿制学校运转经费增加的实际情况和区县执行中的差别,市教委经过认真研究,今年还出台了针对寄宿制学校运转保障的专项政策。今年内落实资金1.54亿元,以2013年底寄宿生人数为基数,按每生每年200元的标准,拨付到寄宿制学校,专项用于寄宿制学校运转。
4、引进新技术提升中招体育考试准确率
“今年中招体育考试,既严格又公平!”几个月前,今年刚初中毕业的万州中学生杨涛,说起毕业前的体育考试啧啧赞叹,称考试中应用的那些“新玩意儿”很神奇——能准确地记录同学们的成绩。
杨涛眼中的“新玩意儿”,是在跳绳、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三项体育考试中引进的“蓝牙计数、电子计时、红外线测距”等现代化高新技术。
而在此之前,万州有群众反映中招体育考试操作性不强。
接到该反映后,市教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认真进行分析研判,并加以整改落实。
据了解,1990年,国务院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后,我市便逐步推行中招体育考试,引导广大初中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到2000年,全市中招体育考试覆盖所有初中毕业生。2007年,中招体育考试成绩由30分提高到50分。
中招体育考试是一项备受社会关注的新事物,市教委历来高度重视,每年考试之前都会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在科学调研和反复试测的基础上,制订工作方案和评分标准,提出工作纪律和要求,并按男女分别确定出每个测试项目和每个测算分值的对应测试量,以便测试员操作。
为维护考试的权威性,确保考试的规范性,从市到各区县,各测试学校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及体育骨干、招生、医务、纪检监察等人员组成的中招体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在全市积极推行考生成绩签字认可制度。
不少区县还聘请第三方体育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裁判员,并遴选部分家长代表作为现场监督,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近年来,很多区县还积极引进智能化测试系统,有效排除了人为因素对中招体育考试的负面干扰。
就万州而言,去年起采用农村送考到校、城市相对集中的办法,聘请三峡学院体育学院的学生担任裁判员。今年,通过招投标形式,采用了全电子测试系统,杜绝了操作中的人为因素,增强了考试的权威性。
市教委有关人士表示,在中招体育考试的带动下,全市中学生的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从近年考试结果看,全市中招体育考试合格率在99.5%左右,优秀率在80%以上,群众对中招体育考试的满意率在98%以上。
相关新闻 >>>
市教委上下联动 整改项目33项
本报记者 戴娟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后,市教委自加压力,主动收集各区县教育系统提出需要上级联动解决的问题230余条,经过梳理汇总为20大类、117条,涉及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需要上下联动整改项目33项。
目前,部分项目正在整改中:
针对基层反映“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市教委正会同市级相关部门,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抓紧推动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的落实。
针对基层反映“特教生均公用标准低”的问题,正研究分步实施方案,按照国务院提出的“2016年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6000元”的要求,在政策范围内协调落实,2014年市级拟提高到4000元、2015年提高到5000元、2016年提高到6000元。
针对基层反映“边远和贫困区县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正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中央和市级专项投入,逐年改善,使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到2018年达到萧山市义务教育改薄办学条件标准。
针对基层和群众反映“加快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问题,通过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卓越课堂”建设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通知》和《关于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多管齐下推进中小学课改教改,设立一批课程改革实验区;贯彻《萧山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设立一批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课题,开展普通高中探究性实验室、课程创新基地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