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救援人员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将受伤人员送上直升飞机。 新华社发
截至目前,地震灾区的“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过,但救灾面临的压力和难度依旧不减。那么,当下的救援行动该如何更科学、高效地开展?
1、如何让“交通生命线”通畅?
5日晚,通往震中龙头山镇的“咽喉桥”——龙泉河钢架桥建成通车,震后曾一度中断的通往震中的道路终于打通。
但灾区“交通生命线”并没有完全通畅,狭窄的道路上,有军车、物资车、救护车、采访车、油罐车、民间抢险救援车以及百姓回乡探亲的轿车等各种车辆,有些拥挤。
“车多、人多!到灾区来是好心想办好事,但保障通行的压力大。”武警云南总队副参谋长黄国祥说。
“首先需要有经验并强有力的交通专家对‘生命线’进行科学、有序的疏通和管理。”中国红十字会救援队领队、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孙硕鹏说。
此外,应最快速度地分清轻重缓急,有序调配资源。比如,应最先保证搜救、医疗人员进入。而在物资方面,则应首先保证基本生活用品,如饮用水、食品和棉被、帐篷的进入。
2、如何让专业救援设备和大型救援机械顺利进入?
“专业救援设备不够,凿岩机、无齿锯不够,设备用油一度也很紧张。”中国救援三支队指导员张务宽说。
灾区部分救援专业人士认为,首要的是加强震后第一时间的沟通、协调,在进行交通管理规划时充分考虑,让这些机械率先进入灾区。
此外,对于地处地震多发区的易受损地区,应在平时就进行应急专业设备的储备,一旦发生灾害,就能自救并有效地配合外部专业力量开展救援。
3、如何让救灾物资最快到达群众手中?
随着通往龙头山镇道路的贯通,大量救灾物资陆续运入镇中心。在龙泉社区中心的广场上,救灾用的矿泉水、方便面、饮料以及各种食品堆积如山,周边灾民基本上能第一时间领取救灾物资。
不过,由于道路不通,边远村镇的救灾物品发放仍有困难。6日中午,龙头山镇新民村青松坪小组组长蒋兴荣到骡马口安置点领取大米。蒋兴荣说,青松坪距离龙头山镇大约20公里,和村民一起背着大米,至少需要4个小时才能回到村里。
“灾区的道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贯通,在这段时间里,救灾物资的发放如果仅仅依靠救援部队和志愿者,很难实现全覆盖。”洛阳飞鹰救援队中队长史宝国说,探索一套鼓励受灾群众自救、自行领取救灾物资的方式非常必要。
4、安置点有水管、厕所和垃圾站吗?
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陆林说,从卫生防疫角度来讲,灾区群众的集中安置点必须“三有”:有清洁供水管道、有临时搭建厕所、有临时垃圾收集场所。
目前,集中安置点的环境卫生条件需要改善。“不要小看厕所。”云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赵世文说,地震灾后存在疾病流行的风险,在这个时期,防疫工作应该被提到重要位置上来。(新华社记者 罗宇凡 李怀岩 李萌 李放 据新华社昆明8月7日电)
灾情播报
受灾108.84万人
死亡615人
受伤3143人
救灾动态
云南已接收捐赠款物4亿余元
记者从云南省民政厅获悉,截至8月7日17时,云南省共接收昭通鲁甸“8·3”地震捐款33218.94万元;接收捐物价值10040.8万元。
震中龙头山镇逐步恢复供水
7日16时30分,随着新建供水系统的投入使用,震中龙头山镇一批群众终于在震后第五天用上清亮的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