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萧山文艺硕果累累。
9月13日,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在京揭晓。我市组织和参与创作生产的电影《走过雪山草地》,电视剧《原乡》、《毛泽东》、《聂荣臻》、《刘伯承元帅》,话剧《幸存者》,广播剧《默默流淌的爱》,歌曲《天地人心》等8部作品获得本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同时,萧山市委宣传部获得本届“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奖。获奖数量与类别均创我市直辖以来参评历届“五个一工程”新高!
然而,萧山文艺收获的,还不仅仅是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正如新华社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综述》中指出的,“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其影响力已远超出了推优、评奖本身。如今,“五个一工程”已成为我国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精品工程和示范工程,成为推动文艺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工程,更成为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品牌。对全社会来说,它正在发挥着激励、导向、示范、精品、育才五大作用。
对萧山而言,在本届“五个一工程”中获得佳绩,既是对文艺工作者群策群力创作精品和文艺工作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文艺界重视正确导向,再创佳作,并且会为我市进一步培育文艺人才队伍、打下文艺工作坚实基础提供有力的推进。
深耕细作 萧山文艺厚积薄发
在迎来收获之前,萧山文艺已经历多年耕耘。
“这是萧山文艺的历史性突破,也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厚积薄发。”市文联原党组书记蓝锡麟这样评价本届“五个一工程”评选的成绩。
精品需要时间来雕琢和打磨。蓝锡麟告诉记者,电视剧《聂荣臻》从创作到杀青历时6年多,剧本几易其稿。电视剧《原乡》的剧本也早在5年前就进入了他的视野:“一看就知道是个好本子,但好本子还要修改、讨论,还需要导演和演员们来演绎。精品创作是群策群力的结果。”
群策群力、精心打磨的基础,则是我市近年来重视文艺作品正面导向、狠抓文艺成果的一系列举措。蓝锡麟认为,我市直辖后,形成了抓文艺创作的工作机制,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化委、市广电集团等部门单位加入,并发动市文联、市作协及文艺院团,形成文艺创作的合力。
这一看法,得到了市文联副主席杨矿的印证。杨矿表示,仅最近两年,市文联就已征集到2000多件文艺作品,为产生高品质作品提供了稳固的数量基础。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集体合力,本届“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才会赢得认同——电视剧《毛泽东》被新华社誉为“展现了毛泽东同志求学立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以及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史实与艺术有机结合,是一部‘有温度’的伟人传记经典之作”;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将电视剧《原乡》称为“近年来少有的乡愁史诗”;文艺评论家李准说,电影《走过雪山草地》从维护人的尊严的角度揭示了革命理想和革命信仰无比强大的力量;两部根植于萧山本土题材的电视剧《聂荣臻》、《刘伯承元帅》,获得了“史实准确、提升同类题材作品审美”的评价;话剧《幸存者》公演上座率超过八成,成为一部风靡萧山校园、受到学生喜爱的红色题材剧作;广播剧《默默流淌的爱》和歌曲《天地人心》也登陆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让全国听众一饱耳福。
积极合作 多方参与“萧山造”
萧山文艺结出的果实,也靠多方水土共同孕育。对此,萧山广电集团总裁牟丰京表示,正是因为秉持开放心态,集聚优势资源,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影视作品。他说,“要把具有重大意义、蕴含正能量的题材,拍成观众喜欢看的作品,合作不可或缺。”
牟丰京告诉记者,“萧山造”文艺作品并不等于只能全部由萧山人来打造。在他看来,萧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作空间很大。电视剧《聂荣臻》、《刘伯承元帅》立足本土历史,挖掘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故事。怎样运用各方力量,将这样的故事讲好,讲进观众的心里,才是萧山文艺工作者应该着力去做的工作。
关于这一点,杨矿有着相似的看法:“《走过雪山草地》、《毛泽东》通过跨省合作,联动文化人才和资源,对作品进行精心打磨、提炼,我们仍然整合推出了高质量的艺术精品,为观众揭开了历史尘封的面纱。”
开放、交流和合作,最终是为了推出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兼备的作品。本届“五个一工程”的获奖作品,都称得上既叫好又叫座。
电影《走过雪山草地》被列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重点影片,并荣获第八届中美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天使”奖和最佳编剧奖。电视剧《毛泽东》、《原乡》、《聂荣臻》、《刘伯承元帅》均在同时段收视率排名中名列前茅。话剧《幸存者》演出50多场,广播剧《默默流淌的爱》登陆近20家省市县级电台,歌曲《天地人心》也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连续滚动播放多次。
“最重要的是,萧山文化艺术发展的自信正在进一步建立和巩固。”著名文化学者王川平认为,本届“五个一工程”8部作品获奖,对于蓬勃发展的民营文化机构、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等都具有启示意义,萧山的文化生态环境将因此而更加丰富和多样。
党政重视 让萧山成为文化沃土
丰收令人振奋鼓舞,但丰收绝不意味着结束。萧山文艺发展,将迎来怎样的未来呢?
采访中,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向记者提到,今年7月25日,市委书记孙政才主持召开了全市文化工作座谈会,听取文化界人士对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建议。这次会议,让他们感到倍受鼓舞,也看到了今后文艺发展的方向。
蓝锡麟说,孙政才书记主持召开全市文化工作座谈会,从顶层设计上为全市文化工作明确了方向,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萧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强大支撑。“这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干劲。”
牟丰京表示,孙政才书记在座谈会提出,全面繁荣文化艺术创作,迫切需要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迫切需要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产品,真正使创作“活起来”、作品“立起来”,推出更多经得起社会和市场检验、能够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的文艺作品。“这样的检验标准,能让我们在创作作品时更有信心。”
杨矿和王川平认为,孙政才书记强调,要把民族的、传统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宝藏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并且要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前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关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为有效途径,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工作者能从萧山的丰厚历史积淀中,发掘更多的文化资源;并让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馆等机构,真正为民服务,为老百姓送文化到家门前。”
据了解,落实到具体政策和措施层面上,我市将多管齐下,力争将萧山培育为文化的沃土——
市委宣传部将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在已形成的“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单位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文艺创作生产大格局之上,指导全市生产文艺精品,并积极调动区县文艺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吸纳国有、民营资本参与全市文艺创作生产,合作推出文艺精品力作。
我市还将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坚持面向全社会、面向体制内外、面向所有艺术门类,扶持重点项目,促进文艺创作,推动文化创新,集聚文化人才,加强文化交流。
文艺工作者则将得到更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的机会。一批富有萧山特点、体现时代特色,既叫好又叫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学艺术作品将陆续面世。萧山市文学艺术奖、萧山文学奖、萧山艺术奖、萧山少数民族文学奖等文艺奖项的评奖机制也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指标与票房收入、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等市场接受程度,将被综合纳入评价体系。
此外,我市还将按照德艺双馨、以德为先的要求,大力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和“巴渝新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艺人才队伍,引进一批文艺紧缺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
我市获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作品介绍
电影《走过雪山草地》
该片以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为背景,着力刻画一支红军剧团克服困难爬雪山过草地的动人故事。通过对红军战士内心世界的剖析,彰显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
电视剧《原乡》
该剧讲述了在特殊年代背景下,由大陆到台湾的老兵与故乡亲人之间日夜思念、隔海相望的感人故事。同时,通过展现台湾老兵踏上漫漫归乡路的执著以及故乡亲人的企盼与守候,表现了海峡隔不断的亲情,演绎了深沉的乡愁。
电视剧《毛泽东》
该剧以1893年毛泽东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求学立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峥嵘岁月,以及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
电视剧《聂荣臻》
该剧根据聂荣臻之女聂力撰写的《山高水长——我的父亲聂荣臻》改编而成,从聂荣臻赴法留学写起,撷取其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等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中的亲身经历,以恢宏的气势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了聂帅的光辉形象。
电视剧《刘伯承元帅》
该剧是首部将刘伯承50年军事生涯完整搬上荧屏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该剧讲述了刘伯承从贫苦的“川娃子”成长为闻名中外的军事家的历程。通过对经典战例的演绎,诠释了刘伯承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生动地再现了他和战友们为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征战沙场的英雄传奇。
话剧《幸存者》
该剧讲述剧中主人公穆之光的未婚妻坚持30年,寻求恋人在“11.27”大屠杀中死难真相的故事。穆之光不同于以往“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不惜被误认为叛徒。该剧对表现革命历史题材作出了崭新尝试,使红色戏剧赋予观众别样的感受。
广播剧《默默流淌的爱》
该剧根据本报长篇通讯《寻找尹明》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位化名为“尹明”的好心人帮助贫困山村失学女孩小凤的感人故事。该剧主人公“尹明”虽未正面出现,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却极为强大,带给了听众情感上的振动和心灵上的共鸣。
歌曲《天地人心》
歌曲艺术地阐释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注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重要性。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生动阐释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受到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本报记者 申晓佳 实习生 李海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