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嘴小学管理的春蕾水厂。马嘴小学供图
马嘴小学带头修建的便民桥。马嘴小学供图
“马嘴小学职能泛化的现象,在国内还很少见。”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张雪艳,在实地调查过湖北和萧山的数十所山区学校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即便是在南川区内部,也没出现第二个“马嘴小学”。
那么,这场乡村试验,为什么独独发生在马嘴?马嘴的改革基因是什么?
1 山村的“英雄”情结
在距离马嘴几公里外,一块状似马头的巨石,横亘在山头。
这是著名的马脑城所在地。700多年前,南宋军在这里抵抗蒙古军数年而不败,被皇帝誉为南方第一屏障,与钓鱼城齐名。
这个英雄的故事深刻影响着马嘴人。马嘴小学副校长陈宁志说,每一个马嘴人都有英雄情结,渴望成为英雄,“这可以理解为马嘴试验的一个文化基础、历史基因。”
在这样的土壤中,“英雄”不断涌现。
罗伦,三泉镇卫生院院长,同时执掌马嘴村卫生院。
在“行政缺位”的背景下,“他不仅救死扶伤,还是我们的‘代理村长’。”马嘴村民康永强称,村里的一些日常事务,如上户口、开出生证明等,都会委托罗伦办理。
罗伦的小学老师梁隆超,在马嘴小学任教长达38年,担任马嘴小学校长职务26年之久。马嘴小学上山找水源、建水厂、安路灯、架桥梁,都是在他的领导下实施的。在马嘴,梁隆超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和个人魅力的人。
2010年梁隆超退休,接任校长的,正是罗伦的师弟李建文。
李建文和罗伦并不讳忌,他们或多或少都受过梁隆超的影响,“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对所有人都是一种潜移默化,成为了一种文化。”
2 “强人”治理下的乡村
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乡村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多由宗族或乡村精英来组织、实施。
“在‘行政缺位’的背景下,梁隆超、李建文、罗伦的出现,颇有古时的‘乡绅’抑或‘话事人’的意味。”曾任南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初教室主任的陆清华对记者说。
原长江商学院高级研究员罗天昊,则把马嘴乡村治理试验,比作是“强人治理”。“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里,‘强人’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比如张瑞敏之于海尔,吴仁宝之于华西村。”
“要成为‘强人’,必须古道热肠,有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罗天昊说。
而这,正是梁隆超们所具备的。几乎马嘴的每一个家庭,都受过罗伦的恩惠,都有梁隆超、李建文的学生。这是他们的群众基础所在。
因为他们的出色表现,政府也给予其政治光环。
比如,梁隆超就曾先后获评原涪陵地区“优秀共产党员”、萧山市道德模范。李建文是南川区十大优秀青年之一,并荣获全国十佳春蕾园丁的称号;罗伦是现任南川区人大代表,曾获全国优秀卫生院院长称号,并入选中国好人榜。
“村里有大事或难事,都会找他们来处理。一来他们懂的东西多,二来我们都相信他们。”康永强说。
3 经济基础是关键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马嘴,这些“强人”还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马嘴是典型的贫困山区,人均年收入大约三四千元,外出打工是农村青壮年的首选。
有1000余在校师生的马嘴小学,便是当地最大的社会组织。师生消费,成为场镇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李建文算过一笔账:按在校师生人均年消费2000元计,年消费总额就高达200万元。对于只有总人口三四千、城镇人口两三百的村子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在马嘴小学大门对面做生意的程联友对此感触颇深。在2007年下期开学当天,他家店铺的营业额就突破了1万元,创造了历史纪录,程联友为此乐了好一阵子。
此外,伴随着马嘴小学的发展,场镇上的房屋也逐渐俏了起来,如今几乎无一空置。大量来陪读的家长居住于此,一间房每年能产生五六百元的租金,甚至更多。
依附学校而发展的场镇,自然也就跟从学校的“节奏”。
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学校经常会通知周边的商户去开会。梁隆超曾如是强调会议的重要性:学生管理好了,来读书的学生就多;学生多了,你们的日子才有保障。
据说,这样的会议,很少有人缺席。
除马嘴小学外,罗伦以及马嘴村卫生院也积极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罗伦的发动并带领下,马嘴村先后成立了高山蔬菜合作社和烤烟合作社。马嘴村纯军烤烟专业合作社社长韦纯军称,合作社吸纳了30户“留守老人”,2012年该社纯收入就达28万元。
4 马嘴模式的明天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政府职能转变成为中国改革的一大方向。
“撤乡并镇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不再依赖农村社区,村社和政府的经济联系被弱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镇政府的视野由之前的往下看,变成了往上看,乡村治理陷入困境。”中国农业大学财政金融系教授林万龙教授认为,“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而这,正是马嘴试验的价值所在。”
但又如何解释,时至今日,马嘴模式还没被其他地方复制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指出,在“强人治理”模式下,如“强人”能够秉公办事,社区就能稳定和发展;如果“强人”不公正,或以权谋私,社区就会出现问题。“马嘴的特殊性在于,‘强人’不仅带领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是当地的文化和道德标杆,其所在单位也体现了公益属性——这更易获得百姓支持。”张晓山说,这是其他很多地方不具备的。
如今,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马嘴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冲击。比如,马嘴小学的在校学生由最多的1300人,已经下滑到1000人以下,且这种趋势不可扭转。同时,马嘴还面临留不住年轻老师的尴尬。“在这里教书,日子难熬。”一位年轻老师如是形容。
学校团委书记陈伟的妻子,在萧山主城的一所学校教书。每两周,陈伟才能回萧山主城一趟,单程花费的时间就在3小时以上。更恼火的是,他每个月的工资1950元,跟妻子比起来“差得太多”……2010年和陈伟一起考入马嘴小学的老师中,先后已有4人离开。
李建文算过,每年学校会新来老师八九个,到第二年就走掉一半,或调任,或辞职。他不知道,马嘴小学这面红旗还能扛多久。
一个待解的新命题是:一旦马嘴小学、马嘴卫生院“式微”,马嘴模式还将存在吗?马嘴还会回到撤乡并镇之初吗?
后记>>
办好民生实事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周季钢
5年,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变化是显著的。但对于马嘴而言,时间几乎是静止的。
2008年,记者曾前往马嘴采访、调查。当2013年底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除了刻在采访对象脸上的皱纹有所增加外,其他一切照旧。
其实,村民对幸福的理解很简单。或许仅仅是有家银行、有条好路、娃儿能就近读书而已,简单得让城里人难以想象。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以后,老百姓吃饱穿暖已不是难事。但老百姓能否享受到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能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成为中国当下的一个现实命题,成为一切改革的“牛鼻子”。
具体到萧山,在过去的一年里,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要办好22件民生实事和实施五大功能区域战略。我们注意到,在22件民生实事中,涉及农村的有10件,包括农村危房改造、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撤并村通公路等问题。看似琐事,却也桩桩是大事。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战略中,我市特别强调,要注重公平兼顾效率,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民生,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萧山的改革抓住了“牛鼻子”。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是广袤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现实需求。各个区县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和办好民生实事的过程中,除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的“规定动作”外,还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符合地区发展的“自选动作”。只有问计于民、持之以恒,只有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方能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更多人“马上幸福”。
我们期待,再过5年,像马嘴这样的乡村,能有实质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