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乔宇
“哎,还是招不到人!”中山医院院前急诊科主任周波不禁叹了口气,从1月份起,他们就在招人,计划有10个名额,可1个多月过去了,1个都没招到。仅剩的2个医生和10个护士,只好轮番上阵,“急救又不能歇!”
原本医院有5辆救护车,但就因为人手不够,平常只有两辆救护车能够正常运作。
急救人手不够,不仅是中山医院一家面临的“尴尬”,市内各大医院几乎都是如此。在全国,急救医护人员的短缺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急救人员只能“两班倒”
“我们也缺人!”作为我市急救网络的“中心”,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主任蔡平军也为此犯愁。据他介绍,去年,该医院计划招8名急救人员,结果最后只招到2人。
按理说,急救人员的排班应该是跟医院里的护士一样“三班倒”,但因为人手紧张,只能“两班倒”:白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共10个小时;夜班则从下午6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共14个小时。
在三军医大西南医院、大坪医院、重医附一院等大医院,急救医护人员也存在很大的缺口,不仅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
在上海,中心城区仅有164名急救医生可供派遣,去年一年就有近四分之一的急救医生离职。在北京,120急救网络目前每天有150辆急救车值班,至少需要700名急救医生跟车服务,但急救医生数量远远不够。
工作强度大待遇低
2月12日凌晨4点多,刺耳的电话铃声在九龙坡区一院急诊科响起,护士冉菊华匆匆拿起急救箱,上了救护车。
近段时间天气寒冷,病人也尤其多。这天夜里,已是她第4次出诊了。将病人抬上担架、测血压、输液……在冉菊华手下,急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直到上午8点半,与同事交接后,冉菊华才下班,顶着黑眼圈,一脸憔悴。她已经连续工作了14个小时。
“工作强度太大,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冉菊华说,长期上夜班,让生物钟处于混乱状态,急诊又忙,有时候上一趟跑出去还没回来,半路调度中心派来新任务。在她身边,不少医生护士都出现了神经衰弱、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急救人员流失比较严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命安全经常受到威胁。”一业内人士表示。
冉菊华就有这样的经历。去年10月的一天夜里,她出诊去接两名烂醉如泥的男子。到了现场,当冉菊华上前准备扶其中一位昏迷在地上的男子上车时,那一男子竟一拳挥到她脸上。
尽管如此,冉菊华的收入并不高,每个月收入才2000多元。
在职称评定上,急救人员也比较“吃亏”。周玉刚是中山医院院前急诊科医生,入院已有5年,可仍是初级住院医师。“和我差不多入院的同事,已拿到中级职称了。”究其原因,急诊科学术成果少,同样条件下,其他专业科室的职称评定就要容易得多。
专家建议
政策向急救人员倾斜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出台后,可能会改变这一现状。”市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分析,根据《办法》,急救行业将增设“医疗救护员”职业,医疗救护员经过急救技术培训上岗,从事对常见急症进行现场初步处理,对患者进行通气、包扎等初步救治,搬运、护送患者等辅助医疗救护工作。这可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救医生的负担和压力,降低急救医生工作的苦险程度。
但他也指出,虽然《办法》要求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核、聘任等方面向急救专业人员倾斜,然而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细化和强化,才能补齐急救医生长期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上的亏欠,解决急救医生发展受限的问题。
此外,财政应当加大对院前医疗急救的投入,为急救人员、医疗救护员等专业人员享有合理、体面的收入待遇,提供充分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