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时事 > 正文

中俄海上实兵演练成功举行

2014-05-25 01:56:35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中俄海上实兵演练成功举行

5月24日,中国海军导弹驱逐舰宁波舰对水下目标发射反潜火箭深弹。新华社发

 

中俄海上实兵演练成功举行

5月24日,航空兵地勤人员在为执行飞行任务归来的舰载直升机进行进机库前准备工作。 新华社发

新华社郑州舰5月24日电 (记者 李宣良 王玉山)随着一个个靶标在中俄舰艇猛烈火力打击下灰飞烟灭,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实兵演练24日下午在东海某海域圆满结束。

上午8时,实兵课目中难度最大、中俄舰机协同最复杂的联合反潜演练正式开始。演习导演部不事先固定演练情节,不规定具体动作,不向演习舰艇提供对手位置、航向等信息,第一、二水面舰艇编队和潜艇依靠自身力量搜索、发现对手,根据情况适时进行攻击。

这种“自由对抗”演练,在中外联合军演中是第一次。“这不仅表明这是一场贴近实战的演习,更标志着中俄两国海军间的默契和互信达到了新水平。”第一水面舰艇编队指挥员、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严正明说。

9时左右,俄方“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发现潜艇并向编队指挥舰郑州舰报告,中方立即对潜艇位置坐标进行核实。随即,中方发射鱼雷、俄方发射火箭深弹实施联合攻击……

就在联合反潜行动展开的同时,另一海域的第三水面舰艇编队接到指挥部通报:一艘油船与货轮相撞遇险,油船失去动力并有人员落水,命令编队前出搜救。

海天间,联合搜救演练迅即展开。舰载直升机搜索落水人员,小艇向遇险船只接近,救援小组登船展开事故处理……1个多小时后,落水人员获救,险情得到控制。

下午1时许,演习迎来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海上实际使用武器。中俄双方8艘舰艇,分别使用主炮、高速射炮和火箭深弹,对海空目标进行打击。

“咚、咚、咚”,如重锤击地;“咔、咔、咔”,似空气炸裂……舰艇周围瞬间筑起一道密不透风的弹幕,弹壳如雨点般落下。远处的拖靶、近处的浮体靶、空中的航模靶机,在火光与硝烟中成为碎片……

下午2时50分许,实际使用武器演练结束,辽阔东海复归宁静。

为期3天的实兵演练中,中俄双方派出14艘舰艇,携带直升机和特战分队,实施了兵力展开、舰艇锚地防御、联合对海突击、联合反潜、联合护航、联合查证识别和联合防空、联合解救被劫持船舶、联合搜救和海上实际使用武器等9项行动。

26日,中俄双方指挥员将就演习情况展开研讨交流。中方导弹驱逐舰郑州舰和俄方“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将向上海市民开放。

 

首次组织水面舰艇编队与潜艇展开“自由对抗”

新华社记者 李宣良 丁汀

“从联合性、实战化、信任度三个方面看,这次演习都达到了中俄两国海军联演的新高度。”郑州舰舰长李一刚24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海上联合—2014’实现了演一次、打一仗、进一步的目的。”

在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中,郑州舰担任第一水面舰艇编队指挥舰,也是中方参演部队的“旗舰”。

郑州舰所在的第一编队,除中方3艘舰艇外,还有俄方的“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3支舰艇编队,全部以这种中俄双方舰艇混合编组的方式组成。

“演习的联合性因此大大提升。”李一刚说,从演习行动筹划阶段的共同谋划,到海上编队行动的相互协同,再到特战分队的配合行动,中俄双方参演部队从多个层次进行了深入联合。

演习首次组织水面舰艇编队进行互为条件的超视距攻防演练,首次组织水面舰艇编队与潜艇展开“自由对抗”。

“这是联合演习实战性增强的重要标志。”李一刚认为,这两个课目都是“红”“蓝”双方背对背的对抗性演练,是对中俄双方参演部队作战素养的一个考验。

特别是联合反潜演练中,演习导演部不事先固定演练情节,不规定具体动作,不向演习舰艇提供对手位置、航向等信息,水面舰艇和潜艇依靠自身力量搜索、发现对手,根据情况适时进行攻击。

“现代海战中,潜艇性能越来越好,被水面舰艇发现的几率越来越低。这样的课目,完全是按照实战化要求设置的。”李一刚说。

李一刚认为,此次演习行动安排、课目设置、战术协同,都体现了中俄两国海军互信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在联合防空、反潜和对海突击等课目的演练中,双方军舰和飞机上的多种雷达、声呐和光电、通信等电子设备都同步使用,双方武器装备的战术特点、技术性能和数据都向对方开放。

“演练过程中,我们都毫无保留地向对方展示各自的战术思想和武器装备性能。”李一刚说,“这只有在两军具有很高信任度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相信通过这样的联合军演,中俄两国海军在携手应对海上安全威胁时,一定能够更加默契、更加高效。”李一刚说。

(新华社郑州舰5月24日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