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累累》
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令全中国动容,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如阳光般温暖。
2月27日晚,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电视公益活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彩石累累、桃李漫野、春风杨柳、非洲旷野……伴随着每一位获奖者的登台,一幅幅巨大的水墨丹青也在舞台后方呈现,对人物做着进一步的解读。
为《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舞台背景创作水墨画的,就是萧山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冯斌。
把具象的人物幻化为抽象的绘画语言,把获奖者的精神凝练在水墨里,冯斌是怎么做到的?
“这一次创作,把我的脑壳都焦大了”
“这一次创作,把我的脑壳都焦大了。”在位于川美虎溪公社的工作室里,这是冯斌见到记者时吐出的第一句话。
去年初,冯斌曾受邀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舞台背景创作国画。那一次,为了创作11幅作品,他可谓“废画三千”。这一次,更难。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舞台比例是1:4,中间有一根柱子遮挡,上接黑色的天幕,“长条形的画,怎么画才好看?这是个大难题。”
相对这些形式上的“束缚”,究竟怎么构思,才能更好地表达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则更是难上加难。
“《感动中国》栏目组给我提的要求是,画面里不能出现具体的人,画面要意象化,要有纵深感。”冯斌称,用文字来解读一个个人物,相对容易一些,但要把这些意象用画面表现,又是一个“难”字。
记者在冯斌的工作室看到,除了最终定稿的11幅作品,四处都是他画废的草稿。“每天泡在工作室里琢磨,一幅作品画七八稿是常有的事情。”
“同桌妈妈”画作的灵感来自一句歌词
最难的一幅《彩石累累》,冯斌想了一个多月。
刚看到“同桌妈妈”陶艳波的事迹,冯斌就被感动了。这位48岁的母亲,为了让失聪的儿子过正常人的生活,在过去16年间,坚持和儿子同桌,辅导他从小学到高中,并顺利完成高考。今年,儿子已经读大学三年级,妈妈仍然是他的同桌。
为了表现母子深情,冯斌画了大脚板和小脚板,大鸭子和小鸭子、大雪人和小雪人等草图。但画一稿,他推翻了;再画一稿,他又推翻了。反反复复一个多月了,“同桌妈妈”还是没有画出来。
焦头烂额的冯斌反复和栏目组沟通,直到有一次,编导告诉冯斌,陶艳波常常给儿子唱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听到这一句,冯斌茅塞顿开。他提起画笔,画下了一片五彩的石头,一汪清泉在中间涓涓流淌。栏目组看到作品,连声叫好。
用黑色土地和黄色河流表现援非医疗队
“用无声的细雨表现老人无私的大爱,冯斌的丹青妙笔,完美地诠释了获奖者的精神。”《感动中国》栏目制片人朱波说。
朱波提到的老人,是74岁的张纪清。这位江阴老人化名为“炎黄”捐助社会长达27年,直到在银行汇款时晕倒,他“隐身好人”的身份才被发现。
冯斌为张纪清创作的画作是《细雨润无声》。灰蓝的天幕下,雨水如千丝万缕般落下,在地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
此外,在《非洲旷野》中,冯斌用黑色的土地、黄色的河流表现中国援非医疗队;《春风杨柳》中,冯斌用春天的杨柳表现麻风病医生肖卿福;《清泉欢流》中,冯斌用欢流的清泉表现60岁的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更加突出水墨意境,冯斌还从专业的角度给栏目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冯斌团队中的成员之一、青年作家杨鉨大胆地提出在国画创作的舞台背景上加入书法的创意,并最终被节目组采纳。
颁奖典礼上,诗歌一般的颁奖词被印在一幅幅水墨丹青上,文字的末尾还配上“感动中国”印章,“诗书画印”的结合在电视舞台上完美呈现,水墨意境在《感动中国》的颁奖舞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赏析
《爱意满园》
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38年了,河南郑州市陇海大院里的邻居,给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的高新海一个家。冯斌画下了一个充满爱意的四合院,漫天飘舞的是橙色的叶子,如同那一颗颗善良的心。
《都市守长夜》
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中国最孝女朱晓晖。画面里,冯斌画了夜晚的都市,朦胧的月光,漫漫长夜,因为有女儿的守候,变得格外温暖。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熊明拍摄
(记者兰世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