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网4月1日15时讯(记者 杨晨 实习生 廖雯雯)自日前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标志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入整体性保护的新阶段。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遗的传承利用,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呢?4月1日,记者从萧山市文化委获悉,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已达44项。
市文化委非遗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范围内已开展了非遗普查,累计发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门类4110项。其中发现、挖掘了川江号子、傩戏、龙舞、摆手舞、巴渝吹打、灯戏、漆器、蜀绣、年画、竹帘等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又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市财政累计投入非遗项目专项资金目前已达3227万元,并从去年开始,在389万元项目补助经费的基础上增加220万元。”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44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40人。市文化委还将组织非遗项目走出国门,先后再赴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泰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举办“萧山文化周”活动,让更多人感受萧山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