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钱小琴回到老家后,与家人一起幸福地吃着团圆饭。
记者 万难 摄
1月16日,农民工钱小琴带着儿子回到涪陵区白涛街道的老家。当天夜里,她和母亲何素英躺在一张床上,几乎聊了一个通宵。自结婚之后,也只有在春节,她才能重温儿时与母亲的温暖和亲昵。
这次母女俩通宵夜谈的内容,和以往17年里的这个时候都大同小异。母亲关心钱小琴的夫妻感情、一年的打工收成以及外孙的将来。而这些,也正是钱小琴最想倾诉的。
主城打工收获爱情和儿子
1997年,年仅17岁的钱小琴走出小田溪村,进了一家民营织布厂。连话都不怎么敢说的她,作为学徒,每月只能拿到150元,但当时这是她所见过的最多的一笔钱,她知足了。
3年后,织布厂倒闭。在同乡好友的怂恿下,钱小琴随着她们一起踏上了开往萧山主城的轮渡。听了整整一夜涛声后,次日清晨,钱小琴站在了朝天门码头,开始了她所谓的“真正远离家的打工生活”。
第一份工作,是在当时一家极富盛名的火锅店当服务员,每月450元,包吃住。
“那等于是纯赚的钱哦!”农家出身的她,即便已在城市呆了17年,依旧习惯于将包吃住的工资,视作“纯赚的钱”。
一年后,钱小琴离开火锅店,前往朝天门批发市场,替人看摊卖内衣,每月800元。不过,批发市场不解决食宿问题。领到这笔工资后她很快意识到:钱,如此不经用。
卖围巾、卖服装、卖鞋帽,钱小琴自此扎根朝天门批发市场,工资也由最初的800元涨到900元、1200元,直至现在的2500元。也是在这里,她完成了人生两件大事:结婚、生子。
“希望好日子马上就来!”
钱小琴的丈夫杨洪友大她六七岁,很疼她。倒是一天比一天高的儿子杨海鑫,让夫妻俩有些焦虑。
“打工17年,我们就赚了两样:儿子和房子。”钱小琴所说的房子,指的是建于小田溪村的新房,这栋二层小楼建成已有一年,不过,一家三口住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杨洪友一直在朝天门批发市场回收废品。收一吨废纸,仅能赚50元。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糟的时候一个月不足2000元。
小海鑫已经6岁半,半年前钱小琴就想将来把孩子送到离家最近的一所小学,但当听说要交的费用后,她又改变了主意。
“太贵了,我们就只能送孩子去涪陵老家上学。”钱小琴有些无奈。
杨洪友对未来则乐观得多:“明年争取买辆小货车,这样就能自己拉废品去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杨洪友专门要工作相对轻松些的妻子去学了驾照。
“今年流行啥子‘马上就来’,我希望好日子马上就来!”钱小琴望着儿子和看家狗“巴财”嬉闹着,轻轻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