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母亲河奖”获得者刘古军之妻夏春梅的故事
2014年2月27日,夏春梅在长江清理漂浮的垃圾。
特约摄影 骆勇
通讯员 任小蓉
刘古军,第五届“母亲河奖”获得者、萧山市道德模范奖获得者、第一届“感动萧山十大人物”。他组建的清漂队,为常年清除万州区江面上的漂浮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被誉为长江之上的“清漂王子”。
在刘古军获得各种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他妻子夏春梅默默的支持。近日,笔者走访了这位“清漂娘子”。
立志清漂,夫妻并肩战斗
2003年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库区水面出现大量的漂浮物,树枝残叶、农作物秸秆、建筑废料、塑料泡沫、几吨重的大树疙瘩……顺水漂来,若不清除,将影响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这一问题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决定由某轮船公司负责万州江段的清漂工作。由于清漂面积大,大船清漂很不灵活,收效极差,不到一个月那家公司就打了退堂鼓。
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刘古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跑到万州区环保局毛遂自荐,表明自己愿意成立一支清漂队伍,并立下军令状,签订正式合同。
刘古军带队下江清漂,夏春梅随船当起了清漂队的“总后勤”:既当采买又当炊事员。每天天不亮,她就要起床为几十个清漂工人买早餐;中午,她和一名工人要做4桌人的饭菜。工人们打捞漂浮物很费劲很辛苦,要保证大家按时有饭吃,随时有开水喝,她尽量把饭菜做得好些,让大家吃饱吃好,才有体力和精神干活。
丈夫刘古军每天带着清漂队风里来、雨里去,示范培训工人、指挥几条船协同打捞、绘制“万州清漂水域图”……刘古军累得又黑又瘦,加上天气热,饭也吃不下。夏春梅心疼极了。她早晨走得早,怕惊醒丈夫,轻脚轻手地把干净的衣裤放在床边,将早点温在锅里,凉茶泡在桌上;晚上,炖好肉汤,做点好菜,等他回来吃顿舒心的晚饭。夜深了,还送去丈夫爱吃的炸酱面加餐。那时家中没有空调,她把床上的席子抹得干干净净,用电风扇吹得清清凉凉,让丈夫能睡个好觉。
刘古军说,不管在船上忙一天好苦好累,只要一回到家中身心就舒畅了,我好比一只清漂的船儿,家里有春梅,就是我靠岸的港湾!
资金紧张,借钱按时发工资
当初成立清漂队时,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和刘古军本人都没有意识到清漂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对清漂费用、资金来源的问题考虑不足。2003年和2004年是清漂队最艰难的日子,尽管有关部门力保清漂队费用、人头工资,但那时资金实在困难,最紧张时,欠清漂队30多万元。为了保证清漂队的运作,刘古军垫上了所有的家当。
一天晚上,刘古军回家说:“今天队里买了机油,明天要发工资,还差5万元,你想想办法,一定要凑齐!”
“这是搞的哪门子事嘛!我们一年到头新衣服都没有买过一件,前些年的积蓄也垫进去了。现在一说要钱就要钱,我到哪儿去找嘛!”夏春梅委屈得哭了,但随后她一抹眼泪,还是赶快出门去借钱。
刘古军年迈的父亲刘传云拿出了卖鱼积攒的几千元,哥哥把存在银行里未到期的几万元存款取了出来。夏春梅回到家里一数,还差几千元,怎么办呢?哦,有了,儿子从小到大存的几千元“压岁钱”拿出来,硬是凑起了5万元。刘古军沉重的心情一下轻松了,紧绷的脸上露出微笑:还是妻子有办法,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铭记家训,坚守清漂岗位
2004年夏天,父亲刘传云患癌症到了晚期,也正是清漂队最困难的时期。老人临终时,特意把刘古军和夏春梅叫到跟前:“我们刘家是川江渔王的子孙,为了江水的干净,你们砸锅卖铁,也要把清漂队坚持下去,这也算是我老刘家的家训和我的遗言吧。”
夏春梅恪守家训,牢记公公遗言,更加支持丈夫把清漂工作坚持下去。
2006年,“F2国际摩托艇大赛”要在万州开赛。时逢库区三期蓄水的紧要关头,为了保证江面的洁净,刘古军带领他的清漂队伍,夜以继日在赛区江面清漂打捞;为了增加打捞的效率,刘古军几天几夜不回家,在现场指挥……盛大的国际摩托艇大赛如期在万州江面开赛,清洁的水面,受到各国参赛运动员及来宾的好评。
后来,有关部门接管了清漂队,岸上有了伙食团,夏春梅就上船当了一名清漂工。刚开始,清漂的铁捞子她拿都拿不动,手打起血泡;轮船一过,一个浪头打来,清漂船一颠簸,站都站不稳。最难的是夏季,汛期一到,工作量大,风雨天也要上船,穿着雨衣打捞,也会打湿衣衫;大晴天呢,头顶上是火辣辣的骄阳,脚下是热烫烫的钢板,尽管不断用江水泼,但一泼到钢板上很快就干了。就这样,再苦再累的日子,她都挺过来了,前后上船十年有余,现在,她已是一名清漂老手了。
近年来,好多朋友都劝她不要上船去清漂了,说打捞工作太辛苦,工资也不高。你辛苦了半辈子,现在也该过点享福的日子……但夏春梅没有答应,她不会忘记公公临终的遗言,撇下丈夫开创的清漂事业,她要继续坚守在三峡库区清漂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