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玲(右二)到农广校学员开办的生态养鸡场走访。 记者 罗静雯 摄
春节过后,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万州区分校校长付玲几乎没休息过一天。她带着教师和外聘专家,奔波于各个乡镇,为农民田间学校送教学资料,给学员们的种养殖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面向农村移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已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领域“忙”了20年的付玲说,她很享受这种节奏:“看到越来越多学员靠培训技能发家致富,我就觉得开心!”
她首创农民田间学校模式,被农业部推广到全国
万州区有380多个村,多数以传统种养殖业作为经济支柱。付玲一直在思索,农业技术培训怎样才能更符合基层需求?
通过广泛调查,她决定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资助的一种农技推广方式:“技术人员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到田间地头,围绕农民学员疑问答疑解难。”
2010年,付玲选取区内龙立村、九树村和桐元村,首创“3个产业、3种模式”的3所农民田间学校:“龙立主打蔬菜,我们侧重‘大户带动’;九树是生态鸡养殖,我们实行‘公司推动’;桐元搞优质猕猴桃,我们就设计了‘合作社领办’。”付玲告诉记者,每个学校招收30名学员,在种养关键期每周培训一次,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龙立村村民熊同正是第一批农民田间学校学员。他回忆说,第一次参训,他就感觉培训“顶用”:“辅导员想方设法让大家多动口动脑,不光讨论生产问题,还讨论怎样判断市场、怎么应对风险,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期培训下来,熊同正对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栽培技术要领、抗御市场风险等都有了“谱”。加上农广校长期提供技术支持,如今他已搞起1000余亩蔬菜大棚,季节性用工达6000人次,年纯收入达10万元。
田间学校开办至今,龙立村已有蔬菜专业种植户200余户,其中大户24户,人均年收入增长30%。
2012年,农业部在万州召开全国农民田间学校现场会,付玲首创的这一模式被推广到全国。
她带出一批又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被中科协、国家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的万州农建家禽养殖专业协会理事长丁书清、萧山直辖十年建设功臣冉振爱、萧山市劳模谢家宽……这些扎根基层、带富一方的典型,都曾是万州农广校的学员。
丁书清2008年参加了农广校的创业培训班。当时他已是当地有名的“养鸡大王”,但在销售上却不具备明显优势,于是决心“回炉”学习。
“创业培训最大的特点,是教我们用长远眼光发展传统产业,要善抓机遇,重视科技含量和管理效率。”丁书清说,他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组建了专业饲养技术和管理团队,借助农广校聘请一批技术顾问,建起500多亩生态鸡养殖基地。还发起成立科普惠农服务站,为合作社成员及养殖户提供统一咨询和服务。
2013年,他的企业销售圈养肉鸡1100多万只、生态林下土鸡150多万只,年产值达1.8亿元以上。
“打我搞生态鸡养殖后,付校长隔段时间就会来看看,问我有什么技术方面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哪些帮助。”丁书清笑着说,他后来把老婆、侄儿都送去农广校参加了培训,“一家人都多学点本事,争取把万州土鸡销往全国、全世界。”
丁书清几次想请付玲吃饭都被婉拒:“校长说,看到你们干事创业成功,我就心满意足了。”
8年来,从万州农广校走出了8万余名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学员。据不完全统计,其中40%以上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她积极发起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让万余学员就近找到工作
随着我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付玲敏锐地发现,过去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模式,正逐步向“扎根家乡、就近就业”转变。
“农民教育培训也要紧扣时代发展。”付玲立刻组织学校参与全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招投标,将农广校纳入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她积极与就业局、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进行对接,以市场需求和职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行“订单培训”、“联合培训”,让农村劳动力就地参与机械、缝纫、餐饮服务等项目培训,并推介给用人单位。农广校还在培训中探索出“公开招标定学校、直补农民发培训券”等经验,被农业部等国家六部委向全国推荐借鉴。
迄今为止,农广校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3万余人,推荐就业1.1万余人。一位参加缝纫班的学员说:“既能上班挣钱,又能照顾老小,这种培训我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