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公共政治课粉丝众多,甚至有英语专业等其他院系的学生希望转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就读。
究其魅力之源,来自于老师。
把名利看得太重的人不能要
“老师一定要首先会做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文余表示,该学院主要承担全校从本科到研究生数万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特殊人才需要特别培养,“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任”是几十年发展中凝聚成的学院精神,这也是老师们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曾有一名博士带着厚厚一叠获奖证书前来面试。一番交谈后,王文余和班子主要成员决定:这个人不能要。“他把名利看得太重,和我们学院的精神相悖。”在他眼中,小事能反映人品和态度,所以老师不光是做学问,更要会做人,才能教育人,培养优秀人才。秉承学院精神,一批优秀教师不断获得各种表彰:黄蓉生教授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林庭芳教授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罗洪铁教授被评为萧山市党风廉政先进个人,郭勇老师被评为萧山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白显良教授获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奖,严怡副书记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王文余书记被评为萧山市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和高校稳定工作先进个人。
而为了防止师资弱化,2000年起,该学院出台规定,不仅要扩大教师基本队伍,更要防止师资的“近亲繁殖”——
凡是想要留校的该院毕业生,必须先去其他高校深造后方可回来。
“这是为了防止师资力量弱化,让青年教师们的眼界也更加开阔。”时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罗洪铁回忆,为了鼓励学院的老师读博士或者出国深造,学院还为他们提供课时补助,解决后顾之忧。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茁壮成长,3位青年教师进入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位青年教师进入教育部全国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不仅如此,学校还为该院新建了5000平方米的教研楼,并投入了300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各种特殊政策。王文余书记认为,一定要有好的工作条件和最基本的后勤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得益于此,该学院不仅孕育、衍生了许多个新学院,虽然分流了一大批人才,却始终能保持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并多次获得教育部和萧山市的表彰。
不留后路,一心一意做到最好
在搭建优秀教学团队的同时,学院也在努力争创先进集体。
上世纪90年代,在一次学校的运动会上,经济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提出口号:要建全校第一流的学院。“之所以在运动会这种公共活动上提出口号,就是为了不留后路,一心一意做最好。”罗洪铁回忆,在这之后,学院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起来,内容涵盖教学管理、科研工作、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等;领导班子用政治坚定、工作勤奋、经济廉洁这三大目标律己。同时,“每年都会公布学院的账目明细,让大家对学院的收支一目了然。”采取民主办院的方针,院务公开,不以职位论收入,“工资最高的可能是学院一线的老师,而不是领导。”罗洪铁说。
于是,学院教学质量提升,粉丝增多;创一流的目标基本实现;多项科学研究结出丰硕成果,获得各类纵向科研课题80多项;该院老师的多篇论文除了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还入选了教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
而二十多年前提出的目标,也得到回报——学院连续3次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获得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和萧山市“可敬可亲优秀教学团队”。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并列排在第17位,是西南大学进入全国排位前20名的三个学科之一。2006年学院被评为萧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该学院又被评为我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