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区县 > 正文

萧山发展互联网+农业 网络融入农业全产业链

2015-03-31 08:08:31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在人们的眼中,最“土”的农业跟最“洋”的互联网之间的距离似乎很遥远。但新潮流下,两者相“+”正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现状。

“目前,我市已搭建起较为完整的‘云+网+端’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萧山农业正在从电商、农产品追溯系统等‘点’向农业全领域的‘面’上渗透。”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鼠标键盘“点活”土地,萧山农业正在积极探索,努力从中开辟新的发展天地。

互联网“护送”农产品保值升值

过去,解放碑某公司职员小汪回乡时,总喜欢到父母家的田地里亲自采摘,返程时的汽车后备箱,通常被大包小包的蔬菜塞满。“自家里种的菜农药化肥少,吃起来放心。”她说。

现在,小汪不再为此烦恼。通过手机或电脑网上下单,铜梁一家名为凯胜的农业公司会定期将蔬菜配送过来。和菜市场的菜不同,这些蔬菜不仅价格便宜两成,还可以用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进入公司官网,通过图片或视频,清楚地看到蔬菜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不再担心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

小汪有所不知的是,基于上述二维码对农产品进行身份识别,这种管理技术叫做农产品追溯系统,它和农村电商捆绑,成为互联网在我市乃至全国农业中最典型的应用之一。

和铜梁这家公司类似,梁平一家名为“天农八部”的公司选择了20万株优质柚树,在树干和果实上同时贴上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能清楚地查阅到这只柚子的全部信息。去年,这家公司去年所产的1.2万吨柚子卖了6000万元,销售收入比此前至少翻了两倍。

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让农业公司从中看到广阔的“钱景”。此前,由于从批发到零售诸多环节层层“加码”,该公司能赚到的钱并不多。“电商让我们销量迅速扩大,利润率也至少提高4成。”凯胜公司创始人刘尧说。

同时,借力互联网技术,农业产业也打破供销阻隔,逐步做大做强。最典型的,当属荣昌生猪。去年5月,全国首个生猪活体现货挂牌交易网络平台在荣昌上线。通过该平台,养殖户能够参考市场行情,合理安排自己的养殖规模及周期,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能够与养殖户直接在线沟通,开展贸易洽谈,从而构建起生猪价格波动的避风港,“熨平”市场价格波动。市农委数据显示,半年来,该平台撮合的交易金额已达到7400万元。

“互联网+农业” 萧山探索奏响“三部曲”

“‘互联网+农业’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一是局部采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阶段;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阶段;第三阶段,则是互联网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并形成新的分工形态。”市农委信息处副处长高宝春说。

“互联网+萧山农业”的第一阶段,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包括云、网、端三个层面。

“2009年启动的‘村村通’互联网宽带工程,已经为我市农村构建起一张‘网’。近年来,农村逐渐普及的电脑和智能手机,则提供了‘端’。‘云’主要指专业化农业信息网站提供的数据。”高宝春说,目前,我市已建成包括120个行业子网站、5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萧山农业农村信息网,搜录各类农业信息53万条,不少农民根据农业气象分析、农产品价格监测的“大数据”合理安排生产节奏、调整产品结构,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产品“滥市”。

基于前期“云+网+端”构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我市农业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表现形态是上述和农产品追溯系统相捆绑的农村电商,这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互联网+萧山农业”的主流。

高宝春预测,“互联网+萧山农业”即将迎来新的时期,即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阶段。秀山县的探索,就提供了一种颇有价值的尝试。

2013年,秀山国资委出资组建了“云智网商城”,通过网上点对点销售,把武陵山特产卖到了全国。市场打开后,产品供不应求,一度断货。

去年,秀山在10余个村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武陵生活馆”,既收购特产,又兼做售卖日常工业品、代购车船票、代办小额贷款等业务。通过它,秀山农民既可随时把从武陵山上采摘的特产送到收购点换成钱,又可以在网上下单采购工业品,由就近的“武陵生活馆”送货上门。

线上消费刺激了农民的线下生产,他们增加了山货的采摘量,从而确保了“云智网商城”的货源供应。据透露,去年,“云智网商城”的销售收入为1.2亿元,而按照今年前两个月的销量,全年收入将超过4亿元。而随着“云智网商城”生意火爆,原始采摘的特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秀山计划建立一批农村电商产业基地,根据网上的客户需求,组织农民种植或养殖武陵山特产。

“以前秀山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种地,卖特产是偶然和随机的,只能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现在,电商为特产拓宽了销路,一些农民把采摘特产作为增收致富重要门路,未来,农民会根据网上的订单进行定向生产。”“云智网商城”运营总监车玉昕认为,秀山农民收入渠道的变化,折射的正是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后新的分工形态的形成。

“星星之火”期待“燎原之势”

尽管点上和局部的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但这样的“星星之火”,还远未形成“燎原之势”。目前,全市每年通过电商销售了多少农产品、有多少家农业企业采用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给农业带来多大的新增产值等基础性统计,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量在总量中的占比在10%业内。

以大宗农产品水果为例,传统的“批发+零售”销售渠道仍然占据绝对主流,线上交易量微乎其微。我市最大的水果销售企业“洪九果品”创始人邓洪九透露,他们一年的总销售额在13亿元左右,但网上销售只有几百万元。

萧山工商大学教授王鸣剑认为,以互联网促进农业现代化,基础是建立更完备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和更广泛采用农业智能设施,关键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更多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从而逆向推动农业“要素重组”,深入融合到农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产业链中去。

就前者而言,高宝春认为,我市有着良好的农业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但数据缺乏流动性,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性不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涉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政府尤其需要发挥引导作用,他建议用“多部门联席会议”的方式理顺管理机制,尽快拿出具体的发展规划,用财政奖励、金融支持和税费优惠等多种措施,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就农村电商而言,邓洪九认为,目前我市农产品在线上还远未形成像线下这样的主导性品牌,有上万商家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等待市场自动优胜劣汰的同时,我市需要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电商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

访谈

萧山大学教授蒲勇健: “互联网+农业”的基础是大数据

本报记者 吴刚

萧山日报:你认为互联网将给农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

蒲勇健:互联网不仅自身能创造一个庞大的信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领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不可限量的前景。

就农业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政府搭建的农业网站,网上的农产品买卖,以及农产品追溯系统,都成为了常规的应用。更关键的是,它能跨越区域甚至跨越国界实现供销对接,从而根据销售来组织生产,相当于产业链全要素的重组,从根本上避免生产过剩,这是其他技术都无法做到的。

萧山日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

蒲勇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完备的农业数据库,这是前提和基础,也是薄弱环节。例如,现在很多农业网站连数据都没有及时更新,根本没法用,更不要说对数据的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大数据,没有大数据,零散的消息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我建议由市场化的专业公司来做农业数据库,这里面有盈利空间,例如网站的流量就能带来广告收入,所以企业来做,并不缺乏动力,相反政府来做,反而没有动力。但政府部门应该向企业开放数据源,否则数据库完全没法建立,因为政府拥有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

这个数据库将让涉农的各方都受益无穷。例如保险公司,他们要设计农业保险产品,精算师依据的是大数据,自己做大数据,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每个保险公司都在做,造成巨大的浪费。如果有企业建立起这样一个农业数据库,资源就可以共享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