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大草原上游玩。(本报资料照片)
专家名单
彭瑶玲 市第四届规委会委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
彭小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长
主持人:郭晓静
主持人:此前,“美丽山水城市”没有作为城市定位写入城乡总规,这次总规深化首次将“美丽山水城市”写入城市性质,有什么背景和现实意义?
彭瑶玲: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美丽山水城市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要义,以“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为建设目标,有利于萧山在新的发展时期优化全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发展空间,保护生态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此外,构建美丽山水城市是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中央城镇化会议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市委要求:要将自然山水作为城市的“图底”,利用好山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建设山水交融、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的美丽山水城市。因此,在《萧山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4年深化)中,增加了“美丽的山水城市”的城市性质定位。萧山美丽山水城市规划以“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田园、森林绿化、历史文脉、山城形态等特色资源”为原则,有利于彰显萧山国家中心城市与众不同的“自然山水之美”、“城市形态之美”。
主持人:萧山的山水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特色如何?总规深化中,构建美丽山水城市利用了哪些策略?
彭小雷:萧山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质地貌复杂,山地、丘陵众多;全市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充沛,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境内河流众多,水体环境多样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和极高的物种多样性。
萧山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与别具一格的山水城市格局,尤其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特殊阶段的见证,抗战遗址、陪都遗址、红岩遗址荟萃集中,萧山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因此,在构建美丽山水城市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以山水自然条件作为“本底”,另一方面也要将城市空间组织和历史文化保护与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主要遵循的规划策略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历史,传承文化;以人为本,改善环境。
彭瑶玲:此次总规深化除了关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森林、山、河、湖等生态空间,还关注了峡、滩、碛石、岛、沱等生态景观资源的保护。在控制建筑轮廓线方面,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高度契合,突出显山露水的建筑布局。
在改善环境方面,我们借鉴了香港的经验,将规划建设一批大型郊野公园,这些郊野公园不仅是步行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兼有青少年科普教育、休闲烧烤等游憩功能,这些郊野公园还有望纳入正在建设的国家公园系统。
主持人:总规深化对美丽山水城市建设的具体规划如何,是如何体现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求的?
彭瑶玲:美丽山水城市规划分为市域美丽山水城市规划和都市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两个层次。
在市域美丽山水格局规划层面,主要是利用山体纵横、河流密布的地理资源,形成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系生态带和大巴山、大娄山、华蓥山、七曜山四大山系生态屏障为本底,以交通廊道、水系廊道、山体廊道为骨架,以农田和林地等多元自然开敞空间为基质的山水格局,凸显山美、水美、田园美,突出城镇和乡村特色。
其中大都市区城镇群山水格局规划,主要是整合大都市区山水资源,形成以金佛山、四面山等大型山体为构成的区域生态屏障,以缙云山、中梁山、云雾山、黄瓜山等褶皱山脉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等水系为构成的生态廊道,以长寿湖、大洪湖、龙水湖等水库为构成的生态斑块,充分利用山水生态格局,建设组团式、网络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现代文明的田园式城镇群落。重点保护大都市区内1处世界自然遗产、17处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7处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2处市级以上地质公园、49处市级以上森林公园、8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
渝东北城镇群山水格局规划,主要突出渝东北三峡库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功能,形成以大巴山、巫山等大型山体为构成的区域生态屏障,以长江、小江、任河等水系为构成的区域水生态廊道,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带状布局城镇空间,形成体现山地、临江特色的城镇群落。重点保护渝东北地区13处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9处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处市级以上地质公园、24处市级以上森林公园、6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
渝东南城镇群山水格局规划,主要保护渝东南山体、水体、农林资源,形成以七曜山、武陵山、方斗山等大型山体为构成的区域生态屏障,以乌江、芙蓉江、阿蓬江等水系为构成的区域水生态廊道,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点轴状布局城镇空间,形成体现山地特色、民族风情的城镇群落。重点保护渝东南地区1处世界自然遗产、7处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5处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处市级以上地质公园、10处市级以上森林公园、2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
彭小雷:在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总归深化按照真实性、整体性、活态保护、突出地域特色、适度利用的原则,都市区着重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和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利用,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开展市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则应深入挖掘巴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地域历史文化内涵,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则应突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色。通过构建历史文化遗产视觉识别系统,组织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展示网络,把萧山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之地。
主持人:都市区承载着萧山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总规深化是如何引导都市区构建美丽山水城市的?
彭小雷:都市区美丽山水城市建设,主要是整合都市区自然山水资源和城市空间关系,完善山系、水系、绿系,形成“东西屏障、南北浅围、山水入城”的生态网络,以及山城江城特色突出、现代与历史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形态。主要分为三个系统进行规划——
一是山系统规划。严格保护四山和桃子荡山、东温泉山,划定生态控制区,建立森林生态屏障,设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郊野公园,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空间。保护并串联樵坪山、云篆山等城中山体和枇杷山—鹅岭—佛图关、火风山—照母山2条城市山脊线、陡坎线,实现山体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挥其生态服务、分隔组团、综合游憩等功能。合理进行旅游、休闲、观光等设施的建设,明确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绿地率等控制与建设要求。
二是水系统规划。划定长江、嘉陵江保护范围,175米水位以下的消落带内按照湿地建设的模式种植水生植物,175米水位以上、位于滨江控制区内的区域建设公园。划定御临河、梁滩河等二级水系以及湖泊、水源地保护范围。将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和湿地与城区内的水体、绿地、绿岛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型、深入城市内部的水系生态格局,发挥调节气候和微环境的作用。统筹规划江河湖泊岸线,对城市生活岸线、桥位岸线、宜港岸线等资源进行保护和控制,确保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项目的岸线需要。
三是绿地系统规划。保护与建设生态绿地,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保护各类各级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设立一批郊野公园,在都市区内形成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地;保留东、西部谷地及城郊生态农业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结合自然地形和组团用地布局,划定组团隔离带,防止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和组团粘连。发挥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的职能,建设结构合理、布置均匀、方便市民生活、独具山城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人均绿地(含其它绿地)等指标达到国际标准,提高绿化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