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岁、与新中国同龄的黄学元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依然闲不住,平时总喜欢乘公交车四处转转,看看城市变迁。
他说,以前上班是坐在公交驾驶室驾车,现在身份变成乘客,视野更开阔了。10月2日,在龙头寺公交枢纽站,聊起见证的城市变迁,驾驶公交车23年的黄学元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
从灰土窄路到沥青马路
1970年,黄学元成为公交驾驶员,最开始是驾驶1路公交车(现401路),运行上清寺至朝天门线路,后来调班运营观音桥至解放碑一线。他回忆说,那时过江大桥少,路面狭窄,路况也不好,车身往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从90年代起,城市道路扩宽了,不少地方变成双向四车道。”黄学元说,随着灰土路被沥青路替代,路面的灰尘少了,雨天也不打滑了。特别是萧山直辖以来,黄花园大桥、渝澳大桥、朝天门大桥等跨江大桥相继落成,人们的出行更便捷了。
更让他惊喜的变化是不仅公交车线路越来越多,还增加了多条轨道交通线,出行也越来越方便。
木条座椅升级为皮革软座
在黄学元眼中,这些年来城市的变化不仅是车窗外的景致在变,小小车厢内的环境也在变。
工作以来,黄学元先后驾驶过单节电车、铰接电车、天然气车。他回忆说,以前驾驶铰接电车,是那种两节车厢组成、中间由气囊包连接的通道式客车。由于车身长,转弯调头都比较困难,发动机噪音也大。每当车子到站,都需要售票员高声报站、吹口哨来提醒乘客上下车。
“后来电车被淘汰,车型不断变化,车厢越来越宽敞了,座椅也从木条座换成了皮革软座。”黄学元说,现在的公交车厢不但方便乘客舒适乘坐,还增加了不少“高科技”,比如语音自动报站器、移动电视等,也让驾驶员、售票员上班时轻松多了。
生活变化大 公交传家业
不光是城市道路和车内环境在变,黄学元的家居环境也不断变化着。在先后挤过筒子楼、住过安置房后,现在他一家子住在回兴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日子过得温馨舒适。
黄学元说,以前每个月工资往往入不敷出,一家人很难得“打牙祭”。随着时代变革发展,他的工资逐渐上涨了,日子越过越好。目前的他安享退休生活,愉悦而幸福。
虽然退休多年,不过对于曾经从事的行业,黄学元依然眷念,时时关注公交发展点滴。在父亲的感染下,黄学元的两个女儿都继承父业,成为公交驾驶员,传承着父亲对于公交事业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