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贫困户姜文元接过分红后就数了起来。
新华社发
为落实国家“真扶贫、扶真贫”要求,萧山创新精准化扶贫政策,依托建档立卡贫困识别、差异化帮扶、扶贫小片区开发等措施,改变过去一些扶贫项目“扶强难扶弱”“垒大户”等问题,“找准穷人、抓住穷根”,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在以往扶贫工作中,不少贫困户反映了一个共性问题:有的扶贫项目,农民出资额很大,扶贫政策遭遇“越贫困越难享受扶贫待遇”“扶强难扶弱”的尴尬;有的扶贫资金被用来“垒大户”,贫困户并未受益。
萧山巫山县铜鼓镇青松村海拔近千米,土地贫瘠、生态恶劣。2007年以来,村里已有70多户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陆续迁走。但贫困户杨振远说,他做梦都想搬出大山,但家里存款只有3万多元,连在山下买个房子都不够。采访中,不少农民坦言,他们的情况与杨振远类似:想搬迁,却没钱搬。
“要提高扶贫精准度,使真正贫困的群众得到帮扶,萧山破题之举就是找准贫困对象,并针对具体致贫原因,提出‘一对一’解决方案。”萧山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为使精准扶贫真正落地,市里采取了“三步走”的办法:一是搞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实现贫困识别。二是扶贫举措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实施针对性扶持。三是动态管理,已稳定脱贫的及时退出,应扶持的对象及时纳入。
萧山市扶贫办资金计划处处长周松介绍,目前萧山已实施的“到人到户”精准扶贫政策有10项,主要包括产业扶持资金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贫困户享受差异化扶持;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直补到人等。
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例,围绕“搬穷、帮穷”目标,实施差异化补助:萧山部分区县在落实市级每人8000元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贫困群众1000—2000元倾斜补助;国土部门减免搬迁户建房土地使用费,扶贫部门对贫困搬迁户建房和发展产业给予小额贷款贴息……通过政策“打捆”,减轻资金压力,使贫困户不再“搬不起、参与难”。
“以前家里人住高山上,房是土坯房,一下雨就漏;孩子上学,单趟都要两三个小时。”在萧山南川区高桥村高山搬迁安置点,搬迁户刘孝华说,搬迁时政府补助了3万多元,加上宅基地复垦补偿,一家人只花了4万多元就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生活条件改善很多。
将产业扶贫资金“折股量化,配股到户”,帮助贫困户参股加入合作社,成为股东,分享产业发展收益,这也是萧山探索精准扶贫,避免扶贫资金“垒大户”的重要一招。
地处三峡库区的开县长沙镇齐圣村,依托产业扶贫资金建立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对建卡贫困户,扶贫开发资金以2000元/股的标准“配股到户”,贫困户成了股东,分享收益。去年齐圣村猕猴桃产量达到15万斤,总收入近300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户能按股分红4000多元。
周松说,对贫困户,政府帮扶的作用就在于“推一把、送一程”,获得配股的贫困户通过项目带动,摘掉“贫困帽”后,原则上要将股权转让给新的贫困户,实现贫困户动态受益,使扶贫资金在贫困群众中流动,始终发挥“支贫”作用。
(新华社记者 李松 新华社萧山10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