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的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那么有多少人通读过宪法或学习过宪法?有多少人知道宪法赋予了普通人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就此,本报记者对我市各界人士进行了随机采访,向读者展现普通人与宪法之间的故事。
索通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韩德云:
亲历宪法2004年修订
作为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萧山索通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韩德云曾亲历2004年宪法修订,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
“宪法修订这样的大事,不是每个代表都能遇到的。”韩德云说,现在看来,2004年宪法修订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4年,韩德云赴京参加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知道这次要修改宪法,有些兴奋。”当韩德云拿到宪法修正案时,精神为之一振,“没想到修改的力度如此之大。”
2004年宪法修正案共有14条内容,法学界总结为三点:一是“三个代表”入宪;二是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是人权入宪。
韩德云说,当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因为征地拆迁引发的一些纠纷。宪法修正案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被认为是保护私有财产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仅如此,宪法修正案明确“尊重和保障人权”。韩德云说,长期以来,仅“人权”这个概念就有很多争议,现在要把它纳入国家根本大法,可以想象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所以当时很多法律工作者和法律专家,将‘人权入宪’看作是跨时代的事件。”
由于改动重大,参会的代表反应热烈。韩德云记得,大会还专门安排了分组讨论和代表团讨论,几乎每个代表都抢着发言,最终该宪法修正案以极高的票数通过。
“十年来,我国在人权保障、私有财产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以说,2004年修宪,对后来的法律制定和修改,有导向性的作用。”韩德云感受深刻,“人权入宪极大推动了国家民主法治进步。比如,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体现得最充分,因为刑事诉讼过程中公民人权最易受到侵犯;再比如,废除劳教,都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举措。”
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在韩德云看来,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必须把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作用和意义摆到更高的层面上;二是折射出一个现状,说明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明显不足,成为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不利因素。
“设立国家宪法日,强调对宪法的尊重,强调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警醒全社会,宪法实施还不够,在很多方面落实不力。”韩德云说,因此,未来在立法、行政、司法和全民守法方面都要始终把宪法放在首位。
萧山理工大学学生王玥琳:
宪法可以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我读过,也好好学习过!”王玥琳是一名大四学生,面对“是否读过宪法”这个问题时,她回答得爽快自信。
“如果仔细读宪法,可以发现它赋予了我们很多权利,而且这些权利可以用来好好保护自己。”王玥琳说,因为初中时期的一件事,促使她不断提醒自己要做一个知法懂法的人。
2006年,王玥琳升入初中,寄宿在学校。寝室里一共有6名女生,其中一位同学叫李梦(化名)。该同学家庭比较富裕,小学时就在使用手机。“寝室还有个女生叫刘颖(化名),因为满脸的青春痘,经常被同学嘲笑。”王玥琳说,因此刘颖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总是独来独往。
那年5月的一个上午,最后一节是体育课。王玥琳和同学们趁自由活动时间回寝室拿饭盒,准备下课铃一响直冲食堂。推开寝室门的瞬间,王玥琳看见刘颖一个人在里面,脸上有些紧张和焦虑。
“你在干嘛?”王玥琳觉得有些奇怪,便上前询问。刘颖只是咬咬嘴唇,一言不发地迅速离开。
午饭后,王玥琳回到寝室,发现李梦在寝室里翻箱倒柜,一问才知道是手机不见了。没多久,刘颖走进了寝室。
“刘颖?!”王玥琳将刘颖独自在寝室的事情告诉了李梦。
“体育课都没看到你!肯定是你拿了我的手机!”李梦很激动,冲到刘颖身边大声吼道。
“整个寝室的人都站到李梦一边,认为刘颖有很大嫌疑。”王玥琳回忆说,僵持了20多分钟,刘颖除了说“我没拿”三个字外,不做其他解释。突然,一个女生吼了一句“搜她身,搜包包!”
“我知道这样很过分,但不敢制止。”王玥琳说,就这样,刘颖一边哭一边挣扎着被寝室里三个女生搜了身,翻了所有包包。最终一无所获。
王玥琳说,后来才知道,手机其实是李梦读高中的表哥借走,只是她忘记了。
这件事传到老师那里,寝室所有人受到了处罚。“我那时才知道同学们的行为非常严重,已经违反了宪法。刘颖也因为这件事转了学。”王玥琳遗憾地说。
“如果那时我们有一个人提出这是违法行为,我相信这件事就不会发生了。”王玥琳说,了解学习宪法,不但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保护身边的人不受伤害,每个人都该清楚和了解。
坤得利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法人潘欣:
宪法帮我找到了工作
潘欣今年39岁,走上工作岗位近20年时间。对于宪法的认识,潘欣思考了一会,用一句话描述:“宪法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根本,当初我可是通过它找到了工作!”潘欣回忆起自己进入杂志社工作的那段经历。
14年前,25岁的潘欣辞掉某银行的工作,怀抱着摄影梦去了北京。“学生时期就酷爱拍照。”潘欣说,当北京的朋友告诉她,一家杂志社正在招聘摄影记者时,她毅然踏上“北漂”的道路。
来到北京的第二天,潘欣便整理好自己的简历和作品来到了杂志社。“到前台我就觉得有些奇怪。”潘欣说,她看到前来应聘的都是清一色男同志。
轮到潘欣登记时,前台小姐有些诧异地问:“你看清楚我们的招聘信息了吗?”并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招聘简章递到潘欣手中。
“当时前台小姐不为我登记,让我到一边好好看清楚。”潘欣说,仔细一看,她才发现招聘启事上的一项要求写着:仅招聘男记者。
潘欣一下子懵了,大老远辞掉工作来北京,面对理想的工作却因为性别被拒之门外。“当时我急得哭了。”前台小姐见状请来了人力部主管,向潘欣作出了这样的解释:男摄影师拍出的作品更好,而且摄影的工作很辛苦,不适合女性。
“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反驳,只得离开。”潘欣回到朋友的住处,哭着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朋友。不过,潘欣很幸运。“我朋友正在准备考试,刚好在复习宪法的相关内容。”潘欣笑着说,妇女可是受保护的,宪法里明确规定了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
第二天一大早,潘欣就拿着一本《宪法》来到了杂志社。“只招聘男记者,就是对性别的歧视!你们违反宪法规定,我可以告你们!”潘欣得意地说,她仅用了这一招,杂志社便让她参与了面试,最后凭借优秀的表现成为杂志社里唯一的女摄影记者。
萧山晨报记者龚小然:
宪法是助人为乐的工具
“我用宪法帮助过别人,回想起来是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龚小然感叹道,第一次用宪法帮助朋友,还是在大三实习的时候。
大三那年暑假,龚小然到外地一家电视台实习,和她一同实习的还有一位大四女生王思思(化名)。龚小然回忆,实习不久后她发现,思思因长得不漂亮,说话语调奇特而被同事们排斥。
“其实思思很开朗,每天都很努力工作,并坚持写实习日记。”龚小然说,这本是很好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却成为同事们嘲笑、侮辱思思的“突破口”。
一天下午,思思没有在办公室,但她的实习日记却放在了栏目制片人刘峰(化名)的办公桌上。“王思思怎么乱放东西啊?”刘峰一边嘀咕一边拿起日记本开始翻阅起来。
“哈哈哈……这日记笑死我了!”刘峰的笑声吸引了所有同事的注意。
“念来听听,赶快念来听听!”在同事们的起哄声中,刘峰边笑边大声朗读起王思思的实习日记。
“每念一句,就有男同事故意学思思的声音,引得所有人狂笑。”龚小然说,甚至还有同事说着侮辱性的语言。
“我本来只是个实习生,本不好意思插话,但有些人越说越难听,实在忍不下去了!”于是,龚小然拍着桌子起身喊道:“你们太过分了!”
这一声大喊,让办公室里的笑声消失了。几秒钟后,传出一个声音:“关你什么事啊?你一个实习生凭什么管我们?”
龚小然回应道:“偷看别人的日记就已经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而且你们还用语言对思思进行人格尊严的侮辱,这些都违反了宪法,怎么不关我的事!”
这一句坚定的回应让所有人哑口无言。
“后来实习结束,我收到了思思的电子邮件。”龚小然说,原来思思当时就在办公室门外偷偷哭泣。而自己的这番话,让思思收到了刘峰的道歉信,并且顺利完成了实习。
检察官自编自演公益话剧
公演三天吸引2000名观众
本报讯 (记者 余虎 周松)首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一出由检察官自编自演的公益话剧在万州区连续公演三天,吸引了2000名观众观看。据悉,这是我市首部反映检察官题材的话剧。
围绕一起离奇命案,检察官本着对法律的敬畏,对扑朔迷离的事实展开调查,最终确认了案件的原凶。这是一位检察官经历的真实故事,万州区检察院里一位干警根据这则真实的故事,历时一年半创作出话剧《皓月当空》。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排练,日前,这部话剧在首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于11月30日、12月1日、2日在万州区三峡歌舞剧院连续公演。由于这是我市首部反映检察题材的话剧,且5名检察官原型演出,话剧吸引了2000名观众观看。
“我们原以为检察官办案,离我们很遥远,通过这样的话剧,我们更加了解这些执法者,了解他们的职责和生活,也更加懂得检察官的执法精神,很感动也很受教育。”万州女德学校阳老师如是说。
据悉,万州区还将不定期演出这部话剧,并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还将它作为优秀剧目向全国检察官文联报送。
专家访谈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刘春焱:宪法与公民的切身利益非常密切
本报记者 杨冰
“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知晓宪法内容,自觉承担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享受宪法规定的权利,并监督国家机关,依法依宪履行职务。”12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刘春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刘春焱认为,设立国家宪法日既是宣传宪法、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也是普及宪法知识,推动宪法实施,维护公民宪法权利的重要决定。
然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公民都不太了解宪法的内容,真正完整的读过宪法,掌握宪法内容的人不多。
宪法日活动,对公民来说,就是让宪法知识入眼、入耳、入脑的过程;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强化宪法意识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要让大家普遍树立宪法意识,进而形成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全民守法这样一个良好的法治局面。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宪法规定,‘一府两院’由人大选举产生,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那么在推动宪法实施上,人大首先责无旁贷。”刘春焱说。
他表示,人大通过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来推动宪法制度的落实,这是人大最核心的一个职能。这四项权力的依法依宪行使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人大只有充分将其职权履行好,宪法的规定才能够落实到位。
“虽然大家每天早上醒来,不会立即想到我的什么事和宪法有关,但事实上,宪法与公民的切身利益非常密切。”刘春焱说。例如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受教育权利等,延伸出来,就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婚姻自由、出版自由等,每一项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刘春焱表示,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不仅在于享受宪法权利,还应履行宪法义务,例如按照宪法规定监督国家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讲,只有了解宪法的规定,才能增强依法依宪办事的意识,进而落实宪法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宪法研究专家张震:可以设置宪法博物馆或公园
本报记者 杨冰
“依法治国首先就是依宪治国,宪法对民众来说,最大的功能就是保障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权利,最基本的就是生命、尊严以及公民的衣食住行。”西南政法大学宪法研究专家张震对记者说。
为什么公民普遍对宪法不太了解?张震表示,在我们以往对宪法的宣教中,更多的是关注宪法规范国家权力的内容,即所有国家机关的权力都来自于宪法。
“我们的宪法应该是通过规范国家权力,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张震说,下一步对宪法的宣传应该把中心放在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上来,让公民感受到宪法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他举例说,宪法第39条规定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其前提是公民要有住宅。但现实是,高房价和相对较低的住宅标准,相对制约了公民的住宅权。因此,当前国家推动公租房建设,就是对宪法第39条住宅自由权之外一个扩张性的理解,叫住宅社会权,公租房的理论依据就是住宅社会权。
张震表示,现在很多地方雾霾严重,政府花大力气治理,就是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体现。
“2004年宪法修订,将保护人权写入宪法,这意味着只要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人权,都受宪法的保护。”张震说,虽然宪法没有明确写到“环境权”,但在第9条、26条都有体现。宪法第9条内容是要保护自然资源,第26条是保护生态生活环境,所以防治雾霾、防治水污染等等,都是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体现。
张震建议,现在我们除了在做宪法的宣教外,也要设法推动设置宪法博物馆、纪念馆甚至是公园等,让宪法融入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