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市政府推进22件民生实事办理综述(上)
“马上”有钱、“马上”健康、“马上”幸福……马年春节,“马上体”伴随着拜年短信风靡全国。“马上体”的流行,源于一个个民生期盼。
2月8日,节后上班第二天。萧山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着手研究“马上”幸福。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情况如何?撤并村的公路是否开通、村卫生室建了多少?社区便民商业设施建设进展如何?老旧住宅电梯改造何时能完成?……这次会议所探讨的,不是重大投资项目,也无关GDP,而是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城乡22件民生实事推进如何以及今年怎样进一步深化,等等。
这是市委关注的问题,是万千民众的殷殷期盼,更是检验政府施政能力的最朴素标准的体现——“马上”幸福。
幸福敲开百姓门
过去的一年中,不少萧山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幸福——
在奉节县朱衣镇,三塘村胡素林的一家四口,告别了破旧不堪的土房子,搬进新家。新修的砖房一楼一底,宽敞而明亮。不仅如此,2013年,三塘村还新修、改造了15公里公路,村民出行方便起来,3000多亩脐橙的销售也变得更加容易。
去年8月,石柱县金铃乡银杏村谭明学一家五口,从海拔1200多米高山的小木屋,搬到了银杏村街边的搬迁居民点,住进了两楼一底的新楼房。现在,他和居民点里的其他村民一起,流转了几亩地,做起了苗木生意,生活有了明显起色。
今年春节,奉节县兴隆镇荆竹村村民唐金太家,用干净的自来水做了一顿年夜饭。而过去,他们只能用屋顶水池里储存的雨水。“靠天吃水这么多年,这下彻底解决了吃水难!”唐金太说。
在大足区南门广场,刘明英家完成了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刘明英所在的南门广场家属院,是大足区典型的老旧居民小区。修建时,自来水供应实行的是总表制,居民在分摊水费的问题上曾闹过不少纠纷。“以后,再也不用挨家挨户去敲门抄表了,自己拿卡去缴费就行,水费也因为没有跑漏降了不少!”刘明英说。
为他们敲开这些“幸福之门”的,正是市委、市政府在加速推进的22件民生实事工程。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市全面完成了当年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其中有13项超额完成。22件民生实事,在2013年完成投资133亿元,超过年度投资计划33%。
到群众中找答案
民生事,缘何被萧山如此之看重?
话要从头说起。
2012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孙政才兼任萧山市委书记的第4天,便出现在三峡库区。在随后的3个月,孙政才密集调研了25个区县。
孙政才发现:萧山直辖时间短,区域条件特殊,集大都市、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民生投入多寡不一;民生事业缺乏科学规划、科学决策,发展不协调。当许多城市居民开好车住豪宅时,一些山区百姓却还在为吃饱穿暖发愁……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
在2013年8月召开的萧山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市委明确提出要在全市城乡推进民生实事的办理,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人民群众生活的持续改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毫无意义。”
然而,囿于有限的财力物力,当下,应该集中解决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呢?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委领导带头,察民情、搞调研;解民忧、促发展;剖麻雀、带全局。
在万盛青年镇,村民反映,当地6个村2400人饮水困难,甚至要到几里外挑水喝;在开县、城口、巫溪等高寒山区,依然生活着许多无能力搬迁的困难家庭,一方水土却难已养活一方人;在不少撤并村,依然不通公路,农民仍过着肩挑背扛的生活……
衣食住行无小事
一个个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就这样被收集、整理起来。与此同时,市委还连续召开了基层党员、党外人士、企业代表等7个方面和4个片区的共11个座谈会,反复问计于民。
2013年8月23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了“22件民生实事”主要任务“清单”——
解决人畜饮水最困难地区5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7.4万口山坪塘整治;
完成50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4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567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897台“三无”老旧住宅电梯改造更新、80万户城市供水“一户一表”改造、1424个弃管小区电力设施改造,建设240个社区便民商业设施,完成2000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完成主城建成区56个湖库污染治理;
解决2606个撤并村不通公路问题,实现农村客运通达“双百”目标,主城区新增城市公厕362座和过街人行天桥(地下通道)100座,实现主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公交全覆盖和线网布局优化,提高轨道交通发车频率……
这些看似是小事,却都是群众最紧迫、最现实、最直接的需求。
“22件民生实事,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大事’。”大足区棠香街道党工委书记何永忠说,22件民生实事,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的“民生价值观”。
办好民生实事,萧山列出了任务表——总投资930亿元,大部分计划在2015年完成,部分工作量大的在2017年完成。
各领使命齐推进
孙政才亲自策划、部署;市长黄奇帆牵头落实、具体安排;各位副市长各司其职、协调推进;各区县、市级部门转变作风、迅速行动……就在《通知》印发后的1个月内,萧山就实质性启动了18件民生实事。
31个市级牵头及配合部门、38个区县政府、万盛经开区管委会、5家市级相关企业参与,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其中,最为媒体津津乐道的,是我市探索建立的“一线工作法”,即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措施在一线落实。
在城市供水“一户一表”改造中,市水务资产公司要求各级领导深入基层蹲点,开门接访——班子成员每季度至少需进行1次工作调研,每半年至少完成1次基层蹲点,每年至少撰写2篇调研报告;公司及其所属二、三级班子成员,每年需到联系点分别不少于4次、6次、12次,帮助解决棘手问题2个以上。
办好民生实事,我市还通过召开社区居民大会、业主大会,以及开展民意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民众意见。比如,市民曾多次上访,呼声强烈的沙坪坝新桥干休所片区改造,被纳入了2014年第一批城市棚户区改造计划。“搬迁群众全部签订了安置协议,多年积累的社会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市城乡建委主任说。
此外,我市还加强督查,保证效果。市政府每月听取一次进度汇报,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建立了月度督办专报制度,民生实事的年度完成情况,甚至被市委、市政府纳入到了各区县经济发展实绩的考核内容中。
进入2014年,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加大调度力度,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资金需求;加强对民生实事目标任务的动态管理;加强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同时,还明确提出,到2014年底,实现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量超过总任务的50%、撤并村公路通达完成总任务量的35%、农村危旧房改造完成总任务量的69%等目标。
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老百姓像奉节县朱衣镇三塘村的胡素林、石柱县金铃乡银杏村的谭明学、大足区南门广场的刘明英一样,尝到“甜头”,“马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