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康复、护士、厨师等一应俱全的高端月子公司在萧山已悄然兴起。 记者 罗斌 摄
胶囊旅馆。 资料图片
两江新区龙兴工业开发区的两江航空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在调试直升机。记者 张锦辉 摄
“金夫人”微电影样片的视频截图:工作人员在海边为一对“情侣”拍摄微电影。 “金夫人” 供图
核心提示
在新行当创业淘金可能风险更高,但这种尝试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试水者敢想敢干的精神,有利于催生新的创富模式,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有利于创建更多市场主体……
1 “新行当”报道引热议
网友专家点赞“第一个吃螃蟹”的创业者
专为产妇建的“月子中心”做成了一门大生意;从生活垃圾中竟能“淘”出600万元产值;小批量、个性化的制衣坊顾客盈门;把旅馆房间“切割”成3立方米的小间廉价出租,竟获得1000万元风险投资……
2月24日起,本报开设“开春探访新行当”栏目,以系列报道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10多个“非同寻常”的生意。报道中那些勇敢“试水”新行当的创业者,以匪夷所思的方式,成就着自己的创业梦。
“万事开头难,何况还是在一个前无古人的行当里打拼”,网友们对创业者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大为激赏。
新行业并无前车之鉴,新的产品或服务都需要漫长的市场培育周期,任何新行当都注定要面临风险,这决定了一些人将在创业之初吃尽苦头,甚至创业失败。报道中,有的已成功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商海中快意人生;有的还在四面楚歌中苦苦坚守,谋求突围。但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他们的执著,都赢得了大家点赞。
“创业者身上体现出的敢想敢干的精神,让我回想起了自己的创业之初。对创业者来说,胆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甚至比资金、人才等还重要。”萧山浙商投资集团董事长郭向东说。
“商机涌现,快字当头!”面对新的机遇,“敢于争先”往往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在这方面,那些知名企业家就深有感触。长江实业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就曾说过,“当一个新行业出现,只有5%的人知道时,赶紧做,这就是机会,做早就是先机。当有50%的人知道时,你做个消费者就行了。当超过50%时,你看都不用去看了!”
市工商联副主席刘杰锋说,创业者不管短期内是否赚钱,迈出第一步就是关键。“做生意最怕的就是同质化,谁能率先开辟一个新行当,谁就有希望掌握先机。”
除了对创业者本身产生激励外,萧山工商大学教授王鸣剑还认为,本报讲述的“新行当创业故事”,有利于引领创业氛围的形成。而这种氛围,对一个城市而言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创业者创办的市场主体数量,反映着地区经济的活跃度,一个地方的市场主体越多,经济发展就越活跃。
2 “喝酒的城市”滋养创业基因
码头文化培育萧山人干事创业的品性
新行当的风起云涌,折射的是一个城市的创业风潮。而在萧山,伴随新行当的涌现,这种风潮正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在迅速地生长。
在城市,四川美术学院,2013年毕业的学生中,20%的人选择创业。
在农村,合川太和镇亭子村,全村300余户家庭,创办“微企家庭农场”的就有58户,户均年产值达120万元。
……
萧山某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3萧山创业软环境蓝皮书》显示,拥有创业梦想的萧山人高达38.7%,创业梦排在社会梦想全景图的第1位,而将职业晋升作为梦想的仅占15.6%。仅从大学毕业生看,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大学生中创业者占比已经连续三年超过3%,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而来自市工商局的消息表明,仅在2013年,萧山就新增市场主体16万户,总量达到153.23万户;2012年增速高达23.17%,居全国第一。
萧山人为何偏爱创业?哪怕是面对“前无古人的新行当”也能一往无前?
“从历史文化上看,坚韧执着的纤夫文化加上开埠以来的商业文化融合,形成了萧山特有的码头文化。萧山人热情、豪爽、好动,不甘寂寞,勇于打拼,这种品性易使萧山人有创业基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说。
码头文化缔造的创业基因,让萧山一度成为发达的商业城市。市工商联原秘书长张均陶对此也曾作过研究:从萧山开埠到辛亥革命前后,萧山每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川的80%,全川民营工矿企业超过4成在萧山。抗战期间,萧山集中了全国9成以上的工矿企业,是中国后方最为重要、唯一有着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区。
从今天的萧山商人身上,我们依然能看到创业基因的延续。广东新红阳集团董事长、萧山南川籍企业家朱长远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
“为人要敢想,有梦就要追。创业路上无止境,小富即安不是我的人生追求。”朱长远说。另一位萧山籍商人、蓝港在线创始人王峰也有着大致相同的言语:“创业是我最重要的人生的一部分,就算有一天我做第二家公司,我还是一个创业者,我更喜欢创业,创业是一种非常迷人的状态。”
“成都是座喝茶的城市,萧山是座喝酒的城市。”民间的这句俗语,揭示了一座城市的品性以及它所滋养出的文化。
3 重商环境助推创业氛围更浓
平台打造激发市民更大创业热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是萧山特殊的山川地貌,滋养了萧山人的重商文化,那么,持续不断地打造重商环境就使得萧山的创业氛围更浓。
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透露,目前,一些区县等候办理微企的创业者数量,已经超过已有的微企数。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创业大军?除了萧山人固有的创业基因,聂刚认为,良好的经商环境,也是吸引他们创业的重要因素。
直辖以来,我市已经形成低融资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物流成本、低税费成本的“五低”投资环境。
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举例说,仅以税费一项而言,萧山一直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允许的15%的所得税税率,而许多西部省市迫于财政压力早已放弃这一优惠,“在萧山,不仅工业企业享受,第三产业也享受这一政策,这样的税费环境在全球只有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少数地区和国家才有。”他说。
近年来,金融危机继续蔓延,不少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全球市场主体数量呈整体下降趋势。而我市却出现逆势增长。截至2013年底,萧山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53.23万户,比2012年末增长11.91%。“秘密”之一,就在于我市大力发展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据了解,目前我市民企从银行渠道获得的贷款占40%,而在某些沿海地区,八成民企依靠民间借贷。
在“五低”之外,我市还出台系列鼓励创业投资的优惠措施,除拿出每年20亿元民营经济发展资金,还在全国首开先河提出微企概念,先后拿出近30多亿元引导资金,并从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创业辅导等10余个方面予以帮扶。目前,我市微企数量已经超过10万户,提供了近百万个就业岗位。
2013年6月,我市开始在6个区县、3个微企孵化平台试点微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行“零元注册”、“先照后证”和“住改商”,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创业热情。
4 引创业热情结“创业之果”
既要有勇气也要有策略
虽然创业环境好,创业热情高,但和经济更发达的沿海地区比,我市仍有不少差距。数据显示,目前,浙江4000多万人中,各类市场主体超过300万个;在上海,2000万人中,市场主体超过180万个。而我市3300万人中,目前市场主体数量为150万个,在全国排名20位之后。
如何更好地让创业热情“开花结果”?
在主观方面,杨庆育认为应该为萧山的创业精神注入“团结、协作”的新内涵。他说,现代商战依靠的是团结协作而非单打独斗,萧山码头文化中的纤夫精神本身包含了“一致向前”的协作精神,但这样的精神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萧山商帮时有“内讧”,证据之一,即萧山摩帮在东南亚市场的“价格战”。
就个人创业策略而言,萧山社科院研究员李勇认为,首先要走出去,到沿海地区学习积累经验,开拓视野。3~5年完成一定积累后,带上创业计划回渝创业。今后在萧山,寻求财富的机会更多。
王鸣剑则建议,创业者既要有敢的勇气,又要有稳扎稳打的经营策略。选择项目时要做严谨的可行性研究,避免因盲目投资挫伤创业士气。
在客观方面,创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李勇建议,政府应拿捏好有为、无为的分寸,与无形的市场之手共同发挥作用。
比如,政府可以建立创业孵化点,尤其是在一些高新技术园区建更多标准厂房,让没有启动资金的创业人才进来发展。同时,发展“归雁经济”,让更多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蒋平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背景下,萧山国企需要拿出更多的项目和民企合资,在一些有条件的市场充分竞争领域,应鼓励民企控股,以提高运行效率,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创业经验
创业最重要的品质是“敢”
经过多年打拼,郭向东拥有了20家子公司,年营业总收入逾190亿元。但20多年前,他还是浙江东阳县一名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郭向东的副手梁界潮认为,老板从一名不文到亿万富翁,凭借的只有一个字——敢。
上世纪80年代,当教师相当于捧上金饭碗。但郭向东并不安分:是守着讲台平淡地过一生,还是选择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郭向东最终选择了后者。他毅然放弃教师职业,从基层科员做起,先后担任过街道办主任、镇党委副书记和经济开发区主任,成为当地最年轻、潜力最好的干部之一。
1998年,时年37岁的郭向东再次作出了令人不解的选择——辞职下海,携浙江某财团到达萧山兼并萧山第一建筑公司,经过改革创新,这家老国企产值、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了10倍。郭向东也成为萧山知名开发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房地产行业陷入低潮,一些开发商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危局中,郭向东再次显示出他的果敢。他成立东兆长泰投资集团,从资本层面以参股或控股的方式参与不同行业的经营,从而规避了自有管理团队的知识短板。例如,他和他的团队并不懂榨菜,却因前期介入股改,在涪陵榨菜上市后暂获近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