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内唯一健在“飞虎队”队员龙启明
龙启明拿着一架抗日战争时期飞越“驼峰航线”的运输机模型追忆当年经历。 新华社发
龙启明抗日战争时期的戎装照(翻拍照片)。 新华社发
91岁的龙启明已不如9年前初见时那么硬朗,如今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他,对于半个多世纪前在“飞虎队”服役的不寻常经历,却记忆犹新。
回国投入战斗,在驼峰航线飞了2100多小时
如果没有战争,龙启明不会成为飞行员。龙启明出生在香港一个富裕的家庭。香港沦陷后,本就读于香港政府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他辗转来到内地,偶然报考中国航空委员会留美空军学员并被录取。由于当时战事吃紧,这批学员仅在印度和美国接受了短期培训,就于1943年3月回国投入战斗,龙启明由此开始了驼峰航线2100多小时的飞行经历。
驼峰航线最高海拔7000米,沿途山峰起伏连绵。由于中缅公路被日军切断,驼峰航线承担了一切战略物资的运输,为中国战场运送了80万吨战略物资和超过3万人员。在驼峰航线上,中美航空队共损失563架飞机,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共1579名。
没有护航,每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
刚刚20岁的龙启明就这样开始了金戈铁马的空中战斗生涯。龙启明说,常常是6小时内飞行700多公里,一起参训的中国人有28名,抗战胜利后只剩下8人,好多朋友今天一起吃饭,明天就不见了。航线凶险,运输机没有护航,每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
由于日军的袭击,中美航空队只能改为夜间飞行,晚上从昆明起飞到印度,运送远征兵,半夜再返航带回汽油等物资,这无疑增大了危险。高山、日本零式战斗机和可怕的天气是飞行员的三大敌人。“当时美国飞机的导航仪也并不先进,我们主要靠地标导航,比如玉龙雪山、大理洱海等,天气不好就看不到。”龙启明说。
也许是命运的偏爱,龙启明在飞行中多次死里逃生。日机来袭,他翻身躲进云里;日军轰炸机场,他被迫在空中盘旋,最终燃油耗尽后迫降。
加入“飞虎队”,到缅甸轰炸日军目标
1944年6月,龙启明等6人被挑选进入了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正式成为“飞虎队”轰炸机飞行员。“飞虎队”,即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年7月来中国参与抗日,共击落日军敌机2600多架,击沉或重创日军军舰44艘,击毙日军官兵6万多名。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也因此家喻户晓。
龙启明被派往加尔各答负责缅甸腊戍、密支那、仰光等区域的日军目标的轰炸任务。轰炸缅甸一个后勤仓库时,他不顾不能低于1000公尺投弹的要求,低飞至300公尺,遭到日军机枪扫射。“想击中更多目标,飞入轰炸区域内就打开电门,投了3枚,被日军机枪击中,又投了3枚,回来后才发现机尾有14个洞。”回忆起与B25轰炸机在一起的时刻,龙启明显得格外兴奋。
龙启明的父母于1944年从香港到内地途中不幸被日军炸死,11岁的弟弟侥幸逃脱。日军掠走大量军粮,造成香港严重饥荒,常常能见到街头有人饿死。“国恨家仇,我非常渴望驾驶飞机打击日本法西斯。”龙启明说。
参与“两航起义”,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
1945年9月,龙启明退伍到中央航空公司。1949年,龙启明放弃2000美元月薪,参与“两航起义”,驾驶飞机飞回祖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飞行员,曾多次执行邓小平、贺龙专机等公务飞行。有着不平凡峥嵘岁月的龙启明,最终成为萧山一幢老式楼房内的耄耋老人,过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唯有西洋风格的布置和他那英文、萧山话和普通话夹杂的讲述,让人感受到独特的人生经历在他身上留下的特殊烙印。
在萧山飞虎队展览馆,人们常常能看到龙启明为中外友人一遍遍讲解那段历史;每次美国老兵或后代来访,龙启明总是与他们一起追忆往昔,“铭记历史,维护和平”是他最大的心愿。“我那时18岁,年纪算是最小的,大家都叫我龙仔,现在他们大多都不在了,我是在替他们、替历史述说。”龙启明说。
(新华社记者 张琴 据新华社萧山5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