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湖北省麻城市沈家庄村,刘明西正在介绍清代石磨。
6月4日,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唐晓红正在装订复印好的家谱。
6月4日,麻城市沈家庄村,《熊氏宗谱·卷之首》清代沈家庄鸟瞰图。
本版图片均由特约摄影谢智强摄
孝感乡都牌坊。
本报记者发自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
“您已进入麻城市……”
6月3日22时03分,汽车导航传来的声音,让车厢里昏昏欲睡的我们精神为之一振。
清晨8时从萧山出发,本报和萧山晨报“重走湖广填四川之路采访组”已经连续驱车超过14小时。
此时,车窗外,一弯明月悬挂天边,清黄的月辉映衬着一望无际的平原。
我们不知道,数百年前,“湖广填四川”的先民们,是不是也在这样一个月夜,拖家带口走出麻城界,走向茫茫未知的旅途。但他们的心中一定揣着这样的念头:“我们是麻城县孝感乡人,我们的根,在孝感!”
或许,这些先民再也不曾回到麻城,回到过他们魂牵梦萦的“孝感乡”,但他们却把这份念想口口相传,深深根植在子孙后代的心底。于是,数百年后的今天,一拨又一拨来自四川、萧山的寻根人,带着父辈的重托,不远千里,奔赴湖北,找寻那熟悉又陌生的“麻城县孝感乡”。只是,时光老去,沧海桑田,“孝感乡”今在何方?
1 孝感乡乡都今安在?
今沈家庄村有牌坊
今天,湖北境内有麻城,亦有孝感,但麻城市为黄冈市下属的县级市,孝感市却是地级市。麻城辖区内,并没有“孝感乡”。
那么无数声称自己祖籍“麻城县孝感乡”的川渝人,根在何方?
“麻城历史上是有孝感乡的。”潜心研究“湖广填四川”达10年之久的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麻城市“湖广填川孝感乡现象”研究会会长凌礼潮告诉记者,麻城曾设置有孝感乡,只是在历朝历代的政权更迭中,孝感乡被并入其他乡镇,因而在今天的麻城市辖区内已找不到“孝感乡”的建制。
在清朝康熙九年的《麻城县志》中明确记载: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明)成化八年(1472)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
凌礼潮告诉记者:“我们经过多方考证,认为麻城县四乡设置和孝感乡的存在,至少可以上溯到唐朝,孝感乡应该地处今天麻城市的南部偏西,乡都则在今天的沈家庄附近。”
沈家庄村村口,屹立着一座醒目的牌坊,上书“孝感乡都”。在牌坊的背后,还有一座孝感乡都碑。沈家庄村委会主任刘明西看着它们,感慨万千——
“村口这条路叫做光黄古道,从这里出发经德安府(今孝感市安陆市),可以到成都;而从村里的高杆堰码头下河,经过歧亭镇和团风县,就可以沿三峡到达萧山。”刘明西指着牌坊下的大路告诉记者,数百年前,拖家带口的移民们招呼着孩子,搀扶着父母,成群结队地从这里出发,走向遥远的四川。
今天的沈家庄村,只是江汉平原上无数村落之一,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凋敝没落,但在数百年前,它却是房屋鳞次栉比、人流熙熙攘攘的繁华富庶之地。据《熊氏宗谱·卷之首》记载,沈家庄“兴于元末……其扶舆磅礴之气,屈指吾邑之名胜……旧时街巷纵错,河边有楼阁台榭。”
2 为何祖籍多是“麻城县孝感乡”?
领取印有“麻城县孝感乡”字样的路条进川
既然“麻城县孝感乡”建制早被撤销,但为何80%的湖广移民都坚称自己的祖籍就是“麻城县孝感乡”?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曹树基长期研究中国移民史,他认为,元末明初,已有大量麻城县孝感乡人口迁入四川,这些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家属;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数代或数年后入川的人口。
“其中应有孝感县误籍为孝感乡的可能。”曹树基认为,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随明玉珍入川的部队和随军家属人口估计有40多万人。这40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麻城人,也有部分孝感县人。这部分孝感县人的后代或口耳误传,或家谱中仅记载祖籍“湖北孝感”而误籍为麻城县孝感乡人。
“也存在麻城县移民冒籍孝感乡的情况”,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陈世松认为,在元末明初大量麻城县孝感乡人入川并站稳脚跟后,后来的非麻城县孝感乡人为求认同,而纷纷冒籍。这一点,民国年间的《南溪县志》有记载:“(孝感乡)人众势强,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
“此外,明朝洪武九年,当时的政府设置麻城厅,负责七县移民事宜,并在孝感乡设立乡督,统筹办理移民手续。”凌礼潮介绍,大量外地移民都是在孝感乡稍作停留,并领取印有“麻城县孝感乡”字样的路条进川,“这部分人的后代,有很多因此认定自己祖籍孝感乡。”
凌礼潮告诉记者,今天,在孝感市老一辈人口中,依然将“睡觉”称之为“回麻城”。或许,这些远离故土,迁居异乡的人们,对故乡是如此的难以割舍,却只能在梦里返回那牵系着乡愁的故土,梦醒时分,又有多少人泪湿枕榻?
“土专家”帮167户人 成功“寻根”
“来‘寻根’的?找刘明西嘛!”
6月4日下午,湖北省麻城市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村口,看到站在“孝感乡都”牌坊前端详的记者,一位过路的村民热心地建议道。
他口中的刘明西,既是沈家庄村村委会主任,又是“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移民后裔寻根问祖联络处”主任。
“我刚送走一对从梁平来寻根的父女,姓冷,父亲都80岁了。”刘明西说。“寻根问祖联络处”的牌子,就挂在他家的大门上。
这个免费帮助外地人前来“寻根”的民间组织,是刘明西一手组建的,资金也全由他自掏腰包。
“人来了,吃住都在我家。”刘明西从2003年开始,他每年要支出约10万元用于帮人“寻根”,这相当于他经营的麻城顺盛达置业有限公司苗木基地年收入的1/3。
据《黄冈日报》报道,截至2013年5月,刘明西已经接待了1000余名前来“寻根”的外地人,并帮其中167户人家成功地找到了同宗后辈。而在刘明西的记忆里,来访者中萧山人占了约1/6。
作为麻城民间颇有影响力的移民文化“土专家”,刘明西收集了100多套麻城各个姓氏的家谱,撰写了《〈都碑记〉与古孝感乡的文化史》等研究文章,还设计了一张寻根资料表,发给每一个前来“寻根”的人。上面一行行排列着姓名、性别、迁出地、迁入地情况……
“寻根”麻城 须有备而来
到麻城“寻根”的人如今越来越多,每年仅麻城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局等接待的就有近2000人左右,其中1/3是萧山人。如何提高成功率?需要提前做好三项准备:
1、弄清始迁祖(第一位从麻城迁出后落户外地的祖先)姓名,寻根就成功了一大半。
2、弄清从麻城迁出的年代,缩小查询范围。
3、弄清迁出麻城前的具体地名,最好具体到某乡、某村。
(本报记者 陈维灯 申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