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记者为李长洪、刘路、胡芳芳、赵冬雪、胡玲、黎键和范英(左起)七位社工拍下合影,他们带来了服务对象们送给他们的小礼物。一幅字画,一封信,或者是手工制作的小工艺品,这些服务对象们的“心意之作”都代表着对社工服务的认可。
姓名:胡玲
服务对象:困境儿童
工作地点:大渡口区、江北区、渝中区、南岸区
这次见到我(左一),星星已经把我当成好朋友了,他最喜欢和我一起玩皮球。双眼斜视、多动症、口吃……这些先天疾病并没有影响星星的天真无邪,星星没有见过妈妈,他妈妈在怀他时染上了毒品,星星一出生,妈妈就去世了,而他的爸爸因贩毒目前正在监狱服刑。我至今都难忘他一边说一边看我的那种眼神,里面有着最纯真的渴望。
“困境儿童心理危机干预”是我正在负责的社工项目,其中有44个困境儿童都由我帮扶,每一个孩子都是“心头肉”。
姓名:胡芳芳
服务对象:社区
工作地点:南岸区弹子石街道
在为对弹子石街道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课堂上,我(右四)和一位学员模拟演示社工和案主之间的面谈,“有目标的进行谈话,有助于获得有效信息。观察他们的表情,照顾案主(即服务对象)的感受,愉快的交谈可以让社工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
姓名:范英
服务对象:社区老人
工作地点:渝中区人和街社区社工站
在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脑玩童”第二节小组课程上,赵爷爷(左一)正试着听取小组微信群的语音消息。
根据社区老人的需求,我(右二)和同事设计开展了这个兴趣小组。空巢老人赵爷爷,通过社区好友的介绍加入了兴趣小组。后来,赵爷爷用微信给远在美国读书的孙子、外孙女发语音及视频聊天,孙子对他会使用微信感到很意外,也很惊喜。
姓名:李长洪
服务对象: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
工作地点:沙坪坝区新桥社区社工站
这是我(右)与小琳(化名)的第四次面谈,在聊到到受挫的婚姻时,她情绪激动。
已经离异的小琳有22年精神分裂症病史,带着四岁女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依靠父母,小琳衣食尚且无忧,病情也较为稳定。但经过数次家访及面谈后,我发现了平静湖面下的漩涡——父母正在变老,小琳是年幼女儿未来唯一的依靠,可是多年的病史让她的生活自理能力退化、社交范围变窄,只有初中文化的小琳独自一人很难承担教育女儿的重任。现在,我正在联系小琳家附近的幼儿园,争取能为其减免费用。
(照片为多重曝光)
姓名:赵冬雪
服务对象:企业员工
工作地点:沙坪坝区某事业单位
小汪(中,化名)正在向我倾诉她工作中的烦恼,并对自己的小生活圈感到无力,我鼓励她扩宽生活圈,并配合运动来放松身心。在这之后,我时不时地找她聊天,跟进她的生活情况,为她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持,我也将对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所有信息加以保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或职工面对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这些非简单的物质补偿所能解决,需要专业社工介入。
姓名:黎键
服务对象:社区矫正人员
工作地点:渝中区
与17岁的鹏鹏(右,化名)第三次面谈时,我让他根据自己的想法画一幅有房子、人物、树的画,“以画识人”,我离眼前这个少年心灵深处的想法越来越近。
早已辍学的鹏鹏已是有六年行走经验的“老江湖”了,最终因抢劫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接受社区矫正之后的鹏鹏,失去了之前的“社会团体”,但却有了一个新的“校园团体”。在会谈中,我明确表示了担心,希望鹏鹏能凭在新团体中“老大”的身份,正确引导那些孩子回归学校和家庭,避免他们重蹈覆辙,鹏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姓名:刘路
服务对象:外来儿童
工作地点:黔江区南沟社区社会工作室
我工作的地方处城乡结合部,是外来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去年刚到社工室的时候,孩子们总是躲在远处好奇观望,我们之间就像隔了一层冰,孩子们不敢靠近,我也靠不过去。后来,我借由图书室的平台开展了读书会,这成了敲碎我们之间那层冰的秘密武器。逐渐地,孩子们开始喜欢我、信任我,跟着我当小志愿者、参加各类青少年小组活动、过集体生日,我们似乎成了一个“编外班级”,孩子们都亲切的叫我“班长”。还常常拉着我玩“瞎子摸鱼”的游戏。
社工?简单来说,社工就是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长期、持续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主要职业的专业人员,“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是每个社工的服务宗旨。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取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文凭认证或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认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已超过9000人,是2011年统计人数的2.44倍。我市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去年,市民政局共对66个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进行立项;今年,立项总数达到80个,较去年增长约21%,覆盖20个区县,232个社区。市财政安排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专项资金1635万元,市财政以后每年都将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截至今年11月,我市目前共有市级民办社工服务机构12家,区县级民办社工服务机构79家。本期《视界》,请跟随我们的镜头走进几位社工,看看他们的故事。
(图/特约摄影 苏思 文/记者 杨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