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时事 > 正文

电信诈骗频频得逞 打不倒的骗子 还是割不断的利益?

2014-01-15 14:15:15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电信诈骗频频得逞 打不倒的骗子 还是割不断的利益?

  假戏真做

  新华社发

  

电信诈骗频频得逞 打不倒的骗子 还是割不断的利益?

  新华社发

  先有广东一事主瞬间被转走2700余万元,后有知名影视明星汤唯被骗20余万元,13日又传出温州一打工者执意给骗子汇钱,银行无奈断电的消息。

  这些骗子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和玄机?又是谁为电信诈骗案件的疯长提供了土壤?

  井喷 电子诈骗犯罪案件三年翻20倍

  中奖诈骗、冒充熟人诈骗、QQ诈骗……近年来,随着通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诈骗手段也不断升级翻新,案件数量堪称“井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保卫学院院长马丁介绍,公安部门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电信诈骗犯罪案件数为8300多件,造成经济损失2亿多元;而2012年同类案件高达17万起,经济损失达80多亿元。

  受访公安人士总结指出,当前电信诈骗犯罪呈现“虚拟化、智能化、集团化、国际化”特点:

  ——虚拟化。犯罪分子不露真容,作案过程均在虚拟空间进行,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进行诱骗、恐吓,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或是冒充银行人员骗取U盾密码,直接将钱盗走。

  ——智能化。犯罪分子利用任意显号软件、非法改号软件、网络电话对接等技术,使拨出的号码显示出其所需任意号码,智能程度更高、伪装更彻底。

  ——集团化。有专门人员负责诈骗网络平台技术,有专人拨打电话和群发诈骗短信,还有人负责转取赃款,形成分工明确的诈骗链条。

  ——国际化。跨国(境)电信诈骗犯罪集团雇用中国籍人员搭设网络平台,提供境外服务器,完成诈骗全过程的跨境虚拟流转,通过地下钱庄将赃款转移境外。

  原因 运营商为追逐利益而疏于监管

  公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我国打击电信诈骗多年,然而电信诈骗缘何愈演愈烈?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管理环节还有不少漏洞和问题,如大量私人信息泄露等。电信诈骗钻的就是这些漏洞,且法律惩处力度又有限,以致其成为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犯罪迅猛增长。

  “运营商为追逐利益而疏于监管就难辞其咎。”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指出,如各家运营商考虑利益而推行“实名制”力度不够;出租出售106号段用于各类广告促销短信的群发,借以牟利。

  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发布的《2013上半年垃圾短信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垃圾短信总量超过2000亿条,其中诈骗类短信危害最大。这些垃圾短信发送渠道中,106号段占到82%。

  通过银行卡转移、提取涉案资金是电信诈骗的重要环节,然而,银行卡开户实名制的监管漏洞则为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姜奇平指出,犯罪分子可通过伪造身份证等渠道获取大量银行卡,反复用于犯罪。

  突围 携手打击犯罪 广而告之常识

  马丁指出,目前监管和打击电信诈骗的一大限制在于各部门合力不足。“现在的‘联合’办案,更多是在面对单一任务或案件时协同调查。事实上,应该尽快形成完整的包含监管、预防和查办环节的长效联动机制。”

  工信、银行、公安等部门及运营商要信息互通共享,例如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电信诈骗黑名单;启动“银行员工协助报警—110指挥中心及时布警—巡逻民警快速出警处置”拦截机制;构建诈骗犯罪涉案账号快速查询系统等。

  姜奇平认为,相关部门及企业还应严格落实各自监管职责。如,通信部门应对通讯线路的使用定期审查;运营商则应在短信拦截网关中加入更加严格的智能分析与警示机制;金融行业应对银行卡实名制开户实施细则严格监督落实。

  此外,“相关部门和企业应更加主动地担负起宣传教育的社会责任。”受访专家认为,仅靠ATM机张贴预警告示、曝光典型诈骗案例等远不够,应加大对典型诈骗手法的宣传警示力度和范围。

  “骗子到处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什么我们就没有接到相关部门的澄清短信呢?”上海市民潘女士说,看报道才知道公安人员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或要求转账,像这样的常识,相关部门为什么不通过群发短信等广而告之?

  (新华社记者 周婷玉 袁汝婷 黄安琪 徐海涛 据新华社北京1月14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