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曾庆红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这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新战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路径、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转型的新课题。萧山市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孙政才同志明确提出,要“减轻基层负担、聚焦服务功能、夯实基层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科学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推动上级服务下级、机关服务基层、各级机关和基层一起服务群众,促进群众跟着党员走、党员跟着组织走、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一起跟着中央走,是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减轻基层负担,推进基层组织由“忙事务”向“抓服务”回归。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只有重服务,才能聚民心。但是,长期以来各级层层往下交任务,基层成为承接事务的“漏斗”,服务群众有心无力。推动基层回归服务本位,集中精力服务群众,必须减轻基层负担。市委把为基层减负作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首先清理基层事务。对136个市级部门延伸到村(社区)事项进行集中全面清理,实行“三个一律”,凡不属于村(社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一律取消、工作相近的事项一律合并、未经审批同意事项一律不得下放。经规范,村(社区)负担普遍减少40%以上。其次严格工作准入。按照把该管的管好管住、不该管的交给市场和社会的思路,制定规范村(社区)职责任务意见,使基层承接任务有章可循、有序可控。建立村(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对各部门延伸到基层的事务,严把申报、会审、编制目录三道关口,切实杜绝随意摊派。再次破除形式主义。一段时间以来,少数地方“展板党建”、“盆景党建”、“口号党建”现象比较突出,工作流于形式,基层疲于应付。市委出台在基层党建工作中防止形式主义的“六条规定”,从精简会议文件、压缩考核评比、整合统计台账等入手为基层减负。全市调减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近50%,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考核项目由86项整合为1项、以市级部门名义考核项目由185项精简为26项,真正让基层从各种考核评比中解脱出来,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
完善服务体系,加速服务平台由“零散化”向“系统化”升级。实现党组织服务功能,需要有健全的服务体系作支撑。不能只让基层去抓基层,必须上下联通、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市委按照整合资源、统一建设,规范管理、分级使用,兼容开放、精简高效的原则,统筹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立体服务体系。在村(社区),依托现有阵地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就近服务群众;在乡镇(街道),整合各部门办事机构建立公共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集中办理服务事项;在区县,强化行政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和社会服务功能,并赋予其统筹、协调、指导乡、村两级服务中心的职能。与此同时,建立三级联系联通联动机制。全市统一开发服务群众信息系统,将三级服务中心和区县职能部门接入终端,集群众诉求收集、交办、督办、反馈、评价、考核6项功能于一体,分级分类办理,动态跟踪督促。对群众诉求,村(社区)能办的及时办,不能办的逐级提交乡镇(街道)或区县部门办理,并限期反馈结果,未按期办结的自动亮牌提示。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方便了群众办事,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难事不出县乡。
创新服务方式,促使服务内涵由“单打一”向“多元化”拓展。当前,群众需求日益多元多样,服务内容方式也必须及时跟进、不断创新。着眼基层需要、群众需求,我们强调开展务实管用的服务,让服务接地气、受欢迎、可持续。做实“基本服务”,对接群众共性需求,着眼办得到、能兑现、广覆盖,列出基本服务清单,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证照办理、民政社保、户籍计生、民事调解、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作为“规定动作”,通过全程代办、“并联式”审批为群众提供服务。做优“拓展服务”,以党组织服务为杠杆,撬动行政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等资源,构建开放式服务格局。村(社区)实行党务、村务、事务、商务合一,精心打造涵盖农资购销、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家政养老、水电气费代收代缴等项目的综合服务超市。对减负后上级延伸到村(社区)的事务,本着费随事转原则,采取招聘社工、购买服务等办法接续服务。这样做,既有利于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发挥主导主抓作用,又防止大包大揽现象。做亮“示范服务”,分领域创设服务载体,激励党员干部带头服务、带动服务。在村(社区),开展以联系产业户、联系困难户,帮助增收致富、帮助解难纾困,促进发展、促进和谐为主题的“双联双帮双促”活动,由党员干部分工包片服务群众;在机关单位,推行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14.7万名党员面对面服务群众;在非公、小微企业党员及无职党员中,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争当诚信经营模范、争做优质服务先锋活动,督促党员自觉担当责任、服务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服务就在自己身边。
强化服务保障,驱动基层工作由“缺手段”向“有资源”转变。服务群众既是本职本业,更需本领本钱。市委坚持资源下倾、力量下沉、重心下移,加大人财物投入,促进基层组织保障向上提升、服务向下扎根。强化人员保障,抓住带头人这个关键,抓住村(社区)换届契机,突出服务导向和服务能力,从本土致富能人中选、从外出创业人员中请、从机关优秀干部中派,选拔一批会服务能带富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强化阵地保障,出台村(社区)阵地规范化建设意见,对场地设施、功能布局、办事流程、标识标牌等进行规范,要求3年内全面达标。特别强调规范场地设施,将干部人均办公面积控制在10平方米以内,把主要场所用于服务群众;规范工作展示,按照“面向群众、内容明了、朴实简洁”的要求,主要展示群众关心事项和群众诉求办理情况;规范服务项目,结合实际设置服务窗口,做到一般事项直接在服务窗口办结。强化经费保障,将村(社区)办公经费补助纳入财政预算,今年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5%,将村(社区)干部补贴最低标准提高40%,全面实行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服务动力。
[原载于中共中央组织部《组工通讯》第13期(总2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