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天津)
看大赛、预测走势及冠军归属,期盼能目睹新一代球王横空出世的全过程,大概是所有的世界杯观众的愿景。尤其是后一项,无论这种期盼最终实现还是破碎,它都仅属于观看世界杯的球迷。
没有谁敢一看完欧洲杯,就悍然宣布谁成为新一代球王的,因为欧洲杯无论是它的地域涵盖性、比赛复杂性,以及对球迷的影响力,毕竟比世界杯打了不少折扣。
虽然作为观众,我个人更推崇欧洲杯在竞技本身的纯度,但少了足球第一王国巴西的参与,少了曾经的世界冠军阿根廷和乌拉圭,少了历届世界杯上出了名的实力派“搅屎棍”——那些南美和中北美洲的球队,任何一位惊艳的天才想声称自己登上了“紫禁之巅”都不可能,哪怕是拿过欧洲冠军的普拉蒂尼、古利特、范·巴斯滕,哪怕是未拿过欧洲冠军即已遍赢天下球迷之心的舍甫琴科、加斯科因、贝克汉姆。
同样道理,即便是每个时代都纳入了南美乃至非洲巨星精彩表演的欧洲冠军杯比赛,也因为其处于俱乐部级别(虽然比许多国家队的水平都高),和仅限于欧洲本土球队,而少了些让加冕者展露得意的机会。过往十年间的罗纳尔迪尼奥、卡卡、梅西、C罗,乃至更早的迪·斯蒂法诺、亨托、普斯卡什那一代巨星,都经历了这种深刻的遗憾。
职业运动员都向往成为世界最佳,但都不会在硬实力面前嘴硬。这是球星们与球迷和记者不一样的地方。就连当年眼高于顶、率巴西队第四度拿下世界杯的罗马里奥,面对记者采访时都承认,马拉多纳之后,暂时还没有人够资格称最佳球员,他自己、巴乔和保加利亚的斯托伊奇科夫,也只能做到三分天下。当球王太难。一是需要有具备起码匹配的高水平队友,像贝利时的巴西队,迪迪、瓦瓦、加林查都是大师级的球员;贝肯鲍尔的国家队队友则有穆勒、布莱特纳、福格茨、邦霍夫;二是要有在逆境时陡然提升全队境界的能力,这方面马拉多纳和贝肯鲍尔都是典型的先进工作者。
拥有第二类能力的巨星当然也包括了齐达内。而且他和马拉多纳在世界杯上成绩一样,都是一冠一亚,拿亚军时的队友水平,也就是前十六强级别的,打进决赛险些改写历史,称得上是单凭一己之力。所以后来有媒体也将他算为球王。但球王一般是用来作榜样,马拉多纳虽然一度吸毒,但他后来戒毒了,而且球场上基本都是正能量。齐达内在决赛上顶人,为了成就“小我”牺牲“大我”,无论如何都不能算好典型,而且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个拿过世界杯两冠一亚的罗纳尔多,肥罗当时号称第一球星,齐祖顶多是并列第一,称王显然在底气上还差一点。
在做不成名正言顺的球王这一点上,齐达内不算最亏的。比他还亏的是大家几乎记不起来的意大利巨星梅阿查,梅大师拿过两届世界杯冠军,要不是后一届受墨索里尼政府拖累,以及后来二战开打,差一点就有机会拿第三个世界杯,而且梅阿查与贝利不同,贝利踢了四届世界杯,两次都因受伤被迫下场,未能有真正良好的表现,梅阿查每一次大赛的贡献则是实打实的,单论效率,他可比贝利性价比高出一倍。所以说天才能不能成为球王,还确实有某种宿命性的决定因素在起作用。
从“罗纳尔多/齐达内”之后的这些年来看,由于媒体的发达、人心的急躁,人们好像也在不断降低品评球王的指标。只要是众望所归的巨星,如果没有强劲对手,只要拿下一届冠军,大家就迫不及待想把王冠奉上,对罗纳尔迪尼奥、梅西、C罗和内马尔的期盼就是如此。虽说世界杯历来有着盼谁封王谁没戏的潜规律,但这种降低了难度的盼望,还是可能对另外一些同量级的巨星不公平:比如斯内德、哈维、皮尔洛,比如伊布、克洛泽、罗本、贝尔……但谁让你没有一个好运气,或从属于一支好球队呢。
游戏有它的规则,命运有它的残忍,两者一相撞,我等熬夜过后的熊猫眼里,难免不伴随着心中唏嘘,噙了些许迎接黎明的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