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文脉 > 正文

走马两兄弟——“中国的格林兄弟”

2014-10-06 05:23:49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邓 毅 (萧山)

走马两兄弟——“中国的格林兄弟”

魏显德

走马两兄弟——“中国的格林兄弟”

魏显发

1990年,魏显德被萧山市政府授予“萧山市特级民间故事家”称号。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魏显德“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

2008年,魏显德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显德先生,落坐轮椅,容颜衰颓,身躯佝偻。

台下的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就是当年那个智慧绽放、活力四射的汉子么?过去我哪次来,他不是硬铮铮、活泼泼站在舞台上,吼号子、唱山歌、说笑话、讲故事……

今天这场“民间故事拜师会”,递交火炬,延续文脉,他肯定要来,他不能不来。

屈指算来,我结交先生,已近廿年了。

1990年中秋,我和四川省文联副主席、萧山市文联党组书记、著名文学评论家王觉,萧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通俗文学作家、长篇小说《玉娇龙》作者聂云岚一起,赴走马乡出席萧山市政府授予“走马乡民间文学之乡”的命名大会。会上,登台献艺的是走马乡农民,他们个个能说会唱,有4岁孩童更有耄耋老人!更有祖孙三代同登台!魏显德的故事,将气氛推向高潮。他的故事,情节曲折起伏,语调疾徐相间、收放自如。尤其,他讲述民间笑话,声态并作,把情趣、幽默、讽刺有机结合起来,充满喜剧色彩。说的话,表的情,做的手势,投的眼神,令人捧腹。

那次,时任萧山市委书记肖秧,也专程赴乡授牌并贺喜。

“嚯!魏显德先生能讲述1367则民间故事,可比阿拉伯《一千零一夜》讲的故事还多哇!真了不起哟!”肖秧书记啧啧赞许。这几句话,使在场的走马人听了好开心,好自豪哇!

那天,我只算与他初识。

三年后,我再次目睹他的风采。

1993年,暮春时节,我陪同聂云岚主席又来到走马乡。聂主席年事已高,而且是从医院住院病房瞒过医生出来参会的。拄杖上坡,拾级艰难。乡亲们找来凉椅竹竿,捆绑成轿,要为聂主席代步。聂主席抱拳谢辞,执意不从。可淳朴憨厚的走马乡人,却不由分说,几位自称是《玉娇龙》忠实读者的庄稼汉子硬是把他搀扶上了“轿子”。

前面那位中年“轿夫”,肩担轿架,双手握柄,步覆稳健,边走边吼:“天上明晃晃,”“天上鹞子飞”……后面这位,也扯开喉咙,有声必应:“地下水凼凼,”“地下屎一堆”……他俩前呼后应、放歌号子。号子内容可真是土得掉渣,又有趣得紧:

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凼凼/天上鹞子飞——地下尿一堆/左边一枝花——莫去挨到它/左边一堵岩——右边亮起来/左边有道拐——谨防岩下摔/前面独木桥——滑竿莫要摇/两个搁——桥上过/抬头望——把坡上/滑得很——踩得稳/立夏小满——抵到老坎/立下下到底——快慢由在你/抹阳坡——慢慢梭/前挡手——后不走/越爬越高——上去歇稍/横起一丈八——顺到一步跨/稀泥烂窖——乱跺乱跳/步赶步——跳磴路

号子悠悠,滑竿荡漾。那副用竹片、绳索和两根竹竿捆绑成的滑竿,荡悠在一前一后“抬脚儿”的肩头上。走在前面的那位中年汉子,边走边吼。号子拖腔,时长时短、时高时低、时快时慢。随行在侧的我,看见蚯蚓般的青筋,在他颈项上鼓起,慢慢涨红,时而,好似从他颈部爬过。聂老先生坐在滑竿里,来到一座土墙结构的老式青瓦平房前,房前屋后,彩旗猎猎,鼓锣喧天,人头攒动。两位“抬脚儿”欠身放“轿”,将聂主席搀扶下来。中年汉子这一转身,我细一端详:嘿,他不就是魏显德么!

大厅里灯光明亮,拉起彩练,坐满了人。“走马乡工农村民间文学协会成立大会”横幅,映入眼帘。横幅两侧悬挂一对顶有意思的长联: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

大会,在雷鸣般掌声中开幕,又在乡人期冀的目光里,宣布村民举荐出来的协会主席团成员名单,并一一请出,逐一亮像!

嘿,魏显德,这位中年“抬脚儿”,被乡亲竭诚推戴为村民协主席!主持人介绍:“魏显德,走马乡工农村5社农民,讲述民间故事1367则;演唱民歌433首;搜集谚语、歌谣676条。被萧山市政府授予‘特级民间故事讲述家’称号……”

哈,这位“千则故事家”——泥脚儿、抬脚儿,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荣任其职,当之无愧,众望所归!

萧山走马乡工农村民间文学协会是全国第一个村级民间文学协会,它宣告了萧山乃至全国没有村级民间文学协会组织历史的结束。

我与显德先生面对面掏心交流,是在1993年一个酷暑的夜晚。其时,我是应乡党委政府之邀,去该乡采写农民故事家们的。

天穹深处,明月高悬,星星闪烁,乡间笼罩在一层轻纱般的薄雾中。魏家院坝周围,杨柳依依,竹丛摇曳。房侧两翼的篱笆上,挂满丝瓜、豆荚。这一切都沐浴在清辉熠熠的月光下,好一个幽美、恬静的童话世界。

经常性的工农村民间文艺讲唱活动,今晚在这里进行。

晚饭后,房前宽敞的坝子里,两根竹竿之间扯起一盏明亮的电灯,灯下摆张方桌。

魏显德第一个站在方桌前,手摇蒲扇,开口就讲起《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讲者,故事信手拈来,有板有眼,绘声绘色。听众板凳不够坐,就坐在背篼、石头、扁担上。坝子小了,就站在周围坡上地里,踩着收割了的玉米秆子。大家时而凝神贯注、紧锁眉头,时而乐不支怀、唏嘘不已。

坐在石磨儿上的弟弟魏显发,心头阵阵发痒。兄长故事的话音刚落地,他就赶忙站起,把话茬接了过来。魏显发肚皮中的故事,不输与哥哥魏显德。他同样谈奇说异,纵横五湖四海;历史掌故,天文地理,趣味千般。当他的故事讲毕,村里与“中国的格林兄弟”同刨一块地、同饮一井水的其他故事篓子,便也踊跃登台。

故事会告一段落,唱山歌又打起擂台: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修转角楼。

石匠难打石狮子,铁匠难打铁锈球。

姑娘难绣花枕头……

从贵州水城嫁到这里、芳龄24岁的彭永碧活泼大方,没等张祥友山歌曲终词毕,就起身扯起歌喉,边唱边踱步,来到魏显德面前,唱起盘歌“打唐二”。看上去,大有摆出山歌对抗之势!魏显德连忙站起应答。

“什么出来分外青?什么出来甜到心?什么出来红一时?什么出来根连根?”

“二月杨柳分外青,九月甘蔗甜到心,三月桃花红一时,腊月莲藕根连根。”

“两三岁上啥子花?七八十岁啥子花?两头两尾啥子花?甩不脱的啥子花?”

“两三岁上脸蛋花,七八十岁眼睛花,两头两尾枕头花,甩不脱的衣袖花。”

曲终人散之后,这些激情燃烧的山歌,还依然在萤光千点的乡村回荡!乡人们都将会枕着故事与山歌,进入梦乡。

夜深,魏宅。竹椅旁,一盘蚊香,一缕淡烟。小桌上,两杯清茶,一柄葵扇,我与显德先生促膝谈心。一会儿他为我掺水递烟,一会儿我为他摇扇纳风。窗外星斗眨眼、草虫唧唧,好像也在旁听和交谈。

我们的话题,从乡场古镇,聊到历史典故;从乡土文化,聊到民俗民风。但凡提及故事,聊到山歌,他总是滔滔不绝。

终于,话题转向了他的故事人生。6岁那年,他开始“发毛”读私塾,而后,家困缀学。11岁便随幺叔闯荡江湖,赴四川各地及云南、贵州的城市乡村说评书等。自己能吃苦,有悟性,记性好,这些日子里,积累了不少故事、歌谣和谚语,还学会了打金钱板、连萧和唱花鼓。14岁那年返乡,在人称“寡白嘴”的谢锡清家当过几年放牛娃。谢锡清是本乡讲唱能手,他常听他讲故事、唱山歌,之后又回家跟能说爱唱的父亲学泥水匠手艺,跑十里山乡,串千家万户。村民院坝地头摆的“龙门阵”、劳动生产唱的“薅秧歌”、祈福贺喜的“仪式歌”、红白喜丧的“哭嫁”与“哭灵”……这些都在他脑中刻下很深的印迹。

积累故事从不作记录,全凭超常的记忆和反复演练的魏显德,也开始在赶集的乡场、老少聚会的茶馆、乡邻办红白喜事的院坝……讲述神话寓言、风物传说、民间传奇、幻想笑话。故事人物则既可从玉皇大帝龙王虾兵到观音菩萨大肚罗汉;又可从鲁班包公赵云到巧媳妇傻女婿教书先生。除此之外,内容还可以从小娃为啥要吃奶、人死了为啥要哭,一直到吃烟、喝茶、唱戏、玩龙灯的来历。可谓大千世界,无所不包,无其不有。

解放后,走马乡与全国农村一样,土改、合作化、三五反、人民公社、大跃进……显德先生以说唱方式,宣传党的政策、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乡民眼中,他德才兼优,其政治头脑、文艺细胞、说唱才情、敬业精神,可称之为出类拔萃。经乡亲们举荐,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走马乡第一任乡长、农会主席,还当了区干部。可是,“文革”政治风暴,显德先生说唱的“民间文艺”,被视为“封、资、修”的“毒品”,其本人也被列为“五类”分子。打那以后,阴霾密布,人陷困境,还田归家,封喉十年。

1980年初,民间文艺的普查、搜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编辑工作也开始进行。巴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组织人力对走马乡民间文学进行深入挖掘。可全乡民间说唱,仍沉寂无声。“故事篓子”们都心有余悸,躲躲闪闪。1985年,从事中国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普查搜集工作的走马乡文化站站长严小华,便试图以魏显德为突破口,打开局面。

一日,严小华上门造访魏显德,并讲明来意。可是,魏显德无动于衷,面无表情。对此,严小华也能理解,一位因讲唱走红,又因讲唱被“打倒”的艺人,“十年浩劫”,风雨人生,人挨整,心伤痛。此刻,心难抑,口咋开。

严小华的母亲也是个故事篓子。他便动员自己的母亲,重新站出来讲故事,然后,再把录音播放给魏显德听。严小华母亲的行为感化了这位有着数十年讲唱历史的民间艺术家,他心底的坚冰终于融化了,一则则故事,又从他心底和口中涌流出来!

魏显德故事“泉眼”的打开,带动了村里村外的故事篓子、山歌能手,帮助政府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这次普查搜集工作也是新时期以来,全国最大规模的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次抢救与保护工程。有了政府的关心、群众的支持和广大民间艺术家极大的热情,一时间,全乡掀起了故事与歌谣的讲唱热潮:坡上林子里有山歌、村民院坝树下有故事,孩子课本里有童谣神话,连同乡广播站也辟出栏目,邀请乡民走进直播间,讲演走马岗上龙门阵和演唱走马山歌。

1985年至1992年间,巴县人民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调集全县文化专干,对所辖走马乡的民间文学,组织大范围的调查摸底,并协同萧山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理论组一行,进行文学采风。其间,还邀请西南师范大学,协同巴县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就走马故事、歌谣、谚语,进行拉网式的搜集、整理、编辑。西南师大教授、著名民间文学专家彭维金和副教授、青年教师王倩予,先后带领该校85级和89级逾30位中文系学生投入这项工作。

1992年,盛夏,采风队的县政府干部、院校师生,在走马乡各村发掘出316人的讲唱群体。他们中既有年逾古稀的老人、刚“发毛”的稚童、双目失明的盲人、目不识丁的农妇,还有场街上的匠人、草药医生、马帮力夫及餐馆、旅馆、茶馆的帮工和老板……

是年,那些细心的乡人,给魏显德个人的讲唱,做了个统计:故事以笔录与录音为准,讲述民间故事1367则;谚语676条;演唱山歌433首。

1990年,魏显德被萧山市政府授予“萧山市特级民间故事家”称号,他所生活的走马乡被政府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这,真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1994年,早春。

《魏显德民间故事选》问世了。

魏显德的故事、魏显德的照片及魏显德的专访,被市内外报刊广泛报导。

是年,仲春。

巴县,政府大院。桃李花、杏花、海棠花开得姹紫嫣红。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衙门建筑,这天,它的大楼会议室,坐满了来自四方的客人。

这是一个鲜见的大会。

这幢政府大楼的会议室,正在为一位农民民间艺术家,举办民间故事研讨会。来自大专院校、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和民族文学的专家学者、教授作家,及讲唱艺人济济一堂,就一部农民故事选,聚首研讨,实属鲜见!

《魏显德民间故事选》从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到历史故事、稗官野史、奇人衍绎。唯此,值得提及的是书中搜集了他曾讲演的‘新故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们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有歌颂,也有鞭挞。歌颂是那些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美好;鞭挞是迎接明天更加美好的到来。

萧山机场,北京航班客机降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代表处代表武井士魂、文化宫员木卡拉、联络员木村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元蔚、常务理事杨亮才、组联干部刘蕙,缓缓走下舷梯。

由冯元蔚主席陪同来渝的联合国客人,旨在实施中国民间故事的采录和保护项目,以响应落实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签订的关于保护中国无形文化遗产的协议。

逾百年的走马传奇,几代人的走马故事,北京听见了!联合国也听见了!

这天,是值得走马人记住的日子——1996年12月6日。

冬日的走马古镇,寒风料峭,树木光秃,街头洁净。人们的心中却都温暖如春。

走马镇,“一脚踏三县”,西界璧山、南临江津,这座位于萧山以西、长江以北的百年古镇,其地系一山岗,形状像马,故名“走马岗”。

早在明代中叶,这里就有集有市了。场街上,一条弯弯长长石板筑成的古驿道,可以穿越古镇所辖8个村庄,倘若径直前行,尚可抵达四川成都。

走马岗作为川渝要塞,成渝交通驿站,古时但凡过往的商人、差人、马帮、力夫……大多在此一歇,借宿而安。一来从萧山出发,跋山涉水,行程数十里,才到达于此。可人疲马惫,已难行难走,便安顿下来,充饥解睏;二来从走马场到下个歇脚点——来凤驿,相距甚远,须翻山越岭,趟水过溪。山里古木参天,沟壑幽深,常有“棒老二”(劫匪)出没,故不宜晚,深夜过岗。迄今,仍还流传“是相不是相,难过走马岗”之民谚。

走马场,作为川渝古道上的要塞驿站,日渐,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百业兴旺,客栈、饭铺、茶坊、烟馆……人群接踵,应接不暇。那些客住走马岗的过往路人,为消除疲乏,常在客栈、地坝、茶馆里,或是前三皇、后五代地“扯把子”,说“聊斋”;或是扯开喉咙唱上几段山歌俚曲。本乡本土的讲唱能手,常常,还与天南地北的各路“高手”,一比高下,互为交流,切磋技艺,即兴说唱,擂台对抗。表演者乐此不疲,坐观者喜闻乐见。就茶馆、戏楼为例,民国年间,场街上的茶馆就逾十家,说评书的、讲故事的,反正一茶一座,一座一段故事;而场街那三座戏楼,要么是生坤净末、高腔胡琴的川剧,要么是花鼓、圣谕、清音、杂技……

开幕式,在走马镇政府民间文学陈列厅隆重举行。与会的民间故事家和民间歌手,作即兴表演。

“走马岗山势险峻,秀水涟漪,奇峰异木,繁花似锦,又毗邻渝都大埠,历来为佛教僧众所看重。”魏显德和弟弟魏显发,先后登台,故事题材新奇,波澜起伏,既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通过伏笔、暗线、设置“扣子”,使故事能在呼应“扣子”的时候,揭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运用谚语、俗语,使故事充满情趣。时而三言两语,干脆利落;时而奇峰突出,声震山河;时而张口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故事有节奏,有旋律,有轻重,有缓急,有高潮。慢而不断,急而不喘,缓而不闪。使人看见故事家那种一人一台戏,似戏不似戏,假戏当真戏的讲演功夫。

“真不愧为中国的格林兄弟!”木卡拉啧啧称赞。众嘉宾边喝彩边起身鼓掌。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访工农村后,我再未去过那里。但我仍时时牵念着显德先生和他生活的村庄。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魏显德“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中国艺术报》上他笑吟吟的,我也因他而笑,心里乐乎!翌年,盛夏。一日,大雨滂沱。从村子传来噩耗,与显德相伴成长的弟弟魏显发谢世。我出差在外,抱憾未能辞灵这位全国特级故事讲述家,也痛惜这位千则型故事大王的猝然离世。

2008年,在走马小学举办的“民间故事拜师会——暨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颁奖庆典。”上,显德先生,没有讲故事。他,端坐轮椅车上。当我走到他面前,转呈国家文化部授予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奖牌的那一刻,我眼睛发潮,他,脸上露出微笑。当我从台上下来,再回首显德先生身影时,他的轮椅车已经消失在鲜花和掌声中。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