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文脉 > 正文

艺术品市场的水到底有多深?

2015-04-02 01:37:29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艺术品市场的水到底有多深?

《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

(英)巴克 著

马维达 译

商务印书馆

2014年11月版

艺术品市场的水到底有多深?

《东西方艺术的交会》

(英)苏立文 著

赵潇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点评: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与以西欧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之间的碰撞,相互影响的历史。他们如何彼此吸引而又对立排斥,为我们厘清这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纷繁际会。

艺术品市场的水到底有多深?

《认识艺术》

(美)马克·盖特雷恩 著

王滢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年5月版

点评: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作者用史论结合的方式,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同时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的理解。

艺术品市场的水到底有多深?

《艺术品价格原理》

刘晓丹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3年7月版

点评:近年国内艺术品市场蒸蒸日上,却又乱象丛生。书中运用经济学、价格学基本原理,结合翔实的市场数据、经典的市场案例,解析艺术品价格的原理。

(点评人:昂子)

一位画家的作品是怎样被操纵卖成天价的?对于收藏者来说,为何买高价的作品更容易获得高利润?中国高涨的艺术品市场还会持续多久?日前,在《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一书中,揭秘了世界范围内艺术品交易中的种种内幕——艺术家如何与商人合作;商人如何精心设计,在短时间内转卖画作,而得到5倍甚至50倍的收益……拨开了当代艺术市场的层层迷雾。

迷雾1

低买还是高买?谁更容易暴涨?

一般收藏者认为,低价买入一幅艺术品,总不会吃亏,因为它总有一天会升值。然而,该书作者巴克在做过大量世界范围内艺术品价格的调查统计后发现,在艺术品市场,高价买入一幅作品,获得的利润更大。比如,1981年,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一幅欢快自画像以583万美元卖出,这在当时创下了毕加索作品的价格成交纪录。但在1988年这幅画重新出售时,它以4785万美元被卖出,价格暴涨了9倍多。而书中类似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美国统计学家罗宾达西也提供了一份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一份数据,有10%的高端艺术品的价格上涨了740%,有25%的高端艺术品价格上涨了560%。而有10%的低端艺术品价格上涨了240%。

作者刻薄地指出,如果没有艺术专业知识,没有慧眼识珠的能力,把钱投在低端艺术品上,很可能只会获得微薄的回报。

迷雾2

艺术品价格是如何被推高的?

既然高价买入艺术品更易获得高回报,许多艺术家和商人、拍卖行便联合起来,挖空心思,抬高某类艺术品的价格。

书中屡次提到了这样一个带有典型性的故事,展现了艺术品价格是如何被一次次推高的:1987年11月,澳大利亚的阿兰·邦德在与苏富比拍卖行达成特殊约定后,奋不顾身竞价,以539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梵高的《鸢尾花》。在此之前,邦德与苏富比已经达成交易:只要最终报价高于5000万美元,他们就把一半的钱借给他。但最后,邦德依然无法拿出钱来支付这样的高价。最后,这幅画以4500万美元转而被卖给盖蒂博物馆,差额由邦德补足。

这件虽然没有最终成交的艺术品却激起了连锁反应。在看到《鸢尾花》卖出高价以后,巴黎交易商杜朗鲁约的后人立刻将梵高时代的对手德加的一副作品——《洗衣妇》送到了伦敦拍卖会上。随后此画在1987年的拍卖会上以1370万美元的价格创下了德加的拍卖纪录。在艺术市场上,有这样一条规律:抬高一个艺术家的最高价格,已被证明必然导致这个艺术家的其他作品,甚至这位画家的对手身价的上涨。

苏富比拍卖行在《鸢尾花》交易中扮演的角色在1988年遭人诟病,媒体指责拍卖行暗中操控,扭曲了艺术品市场的真正价格。但拍卖行认为:为买方寻求借贷并没有错,就好像贷款买车买房一样。

巴克还在书中指出,不光苏富比,很多拍卖行都会为买家提供借贷服务,而抵押物则是拍卖行即将上拍的这件艺术品本身。

迷雾3

借钱给博物馆买藏品

也会让自己的藏品增值

我们通常会看到一些报道,某人将某名流的艺术品捐赠给博物馆,或是某人赞助博物馆购买藏品,均以为其慷慨大方。其实,你错了。书中揭示,这也是让收藏者手中藏品增值的一个惯用手段。

一般规律是,艺术品的价格会因为世界著名博物馆购买而上涨。因此,精明的市场操纵者把达米恩·赫斯特等人的作品赠送给伦敦泰特现代博物馆或纽约的MoMA博物馆,是为了抬高他们自己藏品的价格,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若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就更能确保自己的藏品增值。

比如,曼哈顿交易商穆格拉比家族十年间一直在持续购买沃霍尔的作品,纽约的其他交易商声称该家族聚敛了1500幅沃霍尔画作,相当于其公认作品的1/7。可见,谋求抬高藏品价格的,不仅有交易商,还有买家。2007年4月,苏富比伦敦拍卖行的专家奥利弗·巴克尔告诉彭博拍卖行,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大鳄,其实只有10到15位;佳士得和苏富比的专家也一直在对该书的作者巴克说着同样的话,要“安排”毕加索或沃霍尔的一幅作品的价格,只需要这些人当中的几个人合谋即联合垄断就能做到。

迷雾4

“盛世收藏”

并非收藏界的金科玉律

在中国,“盛世收藏”这四个字可谓耳熟能详,艺术品市场总在社会富足安定的情况下才会蓬勃兴起。而在巴克看来,在这个金融创新的时代里,事实又未必如此。

通过大量的观察,巴克发现,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战争和重大政治变革往往构成艺术品的新一轮流动。

“过去三十年的经验已证明,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最佳时机是在华尔街崩盘之际,这时,资金都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巴克从1975年以来美国和英国的艺术品和房产价格图中看到,“在涨涨跌跌之中,艺术品和房产的价格以引人注目的方式相互追随;艺术品价格上涨的年份,大都是股市低迷之时。”

迷雾5

中国艺术市场是奇迹还是泡沫?

中国当下的高端艺术品投资热潮,也吸引了大量西方人的视线。从2005年至2010年引发的两次购买潮,让西方世界十分惊讶。尤其是部分作品在三年间价格上涨了1208%,让巴克惊叹,这是在神话中都不能想象的事情。

不过中国艺术品投资热,在巴克看来也有三个原因,一是1995年以来,中国新兴富裕人数增多,他们是“胡润富豪榜”认定的6万名中国人,比如北京的王伟等,他们毫不避讳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嗜好。看起来,这像是富翁们的投资游戏。

二是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支持传统国画市场,提供大量资金修建新的国家博物馆,并授权他们购买艺术品,包括收购流失在海外的文物。这也使得齐白石、徐悲鸿、八大山人的作品创下了价格新高。

三是中国有许多城市在民间筹建“艺术品交易所”。截至目前,全国已经超过了36所,而这些交易所的风险在于,艺术品的价格就像股票一样,可能会被抬上天去。

有没有泡沫?巴克认为肯定有。但是他也表示收藏者需要克服偏见,否则就可能错过一些重要的,属于明天的中国艺术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