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学正向社区居民宣讲计划生育政策
“三朱家常馆”改变了朱顺军的人生轨迹
哪里插有红旗,哪里就能找到他们;哪里有法律需求,哪里就有他们的普法宣讲;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们的鼎力调解。转眼一年工夫,他们开展普法宣讲200余场,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今年三月以来小沔镇实现了难得的“零”上访,在干部和群众的印象中,他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压器”、普法宣传的明星队。
合川区小沔镇,曾经是漫江碧透百舸如织的码头,现在,码头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在做大效益农业、做强商贸产业、 打造山水宜居中焕发青春活力的临江小镇。
去年三月,这里诞生了一个由一群老兵自发组织的“老兵说法团”,他们义务参与全民普法和依法治理,通过一场场普法宣讲,一次次送法上门,一件件纠纷调解,让人民群众沐浴法治的阳光,感受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把五星红旗插上自己的房顶,不光是向群众标明“遇事找法”的去处,庄严承诺有求必应,更是为了在国旗下凝聚法治的信仰和力量;他们无私的奉献,在 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为营造全民守法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出了好声音,凝聚了正能量。
12月12日,记者来到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的小沔镇,采访了这个不同凡响的群体。
红旗感召老兵说法
当天上午,57岁的老兵李知学在原航运公司宿舍的院坝,给30多名居民讲单独两孩计划生育政策及今年市里出台的特殊政策。记者到达现场时,他的宣讲接近尾声。在座的大都是老年人,想多抱几个孙子,听得津津有味。但台下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太太还是在摇头,她说,下来还要找他“开小灶”。
李知学的讲解虽没有正二八经教授那种儒雅的风度,倒也不怯场,不卡壳,讲得头头是道, 国字脸上透出军人的英武之气。
“说实话,刚开始上台宣讲,心里不慌肯定是假的。”另一名老兵肖良平告诉记者:“但时间一长,我们的胆儿也练出来了,加上讲课前我们要做充分准备,现在上台宣讲,谁都能轻轻松松地讲上几个小时。”
而小沔镇政法书记江琴,与记者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她说,“老兵说法团” 作为小沔镇的一支普法明星队伍,早已家喻户晓,名声在外,他们的普法宣讲已经走遍了小沔镇的每个角落,群众对政策和法律有不懂的,都爱找他们问个清楚,弄个明白。
散会后, 顺着小沔社区书记徐乐英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不远处的一幢楼上,插有一面五星红旗。她连珠炮似的侃开了:‘小沔的街上,小沔的村落,哪里插有红旗,哪里就有‘老兵说法团’的老兵,群众想找他们十分方便……”
原来, 为了方便群众,他们除了公开他们的电话以外,每个成员还在自家或附近插上一面五星红旗,只要看到红旗,就能找到他们。他们满腔热忱地满足来者的法律需求,或相约上门调解矛盾纠纷,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所以,小沔镇上那一面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与其说是“老兵说法团”的广告,不如说是小沔人信仰法治的象征,它让群众遇事找法心里踏实,老兵们也因此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这一点,是小沔镇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堪称“风景这边独好。”
满足群众法律需求
提起“老兵说法团”,发起人刘云海感慨良多。这几年,小沔镇因为草航拆建、李湾新村、渝广高速建设等项目推进,由征地拆迁、补偿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少,上访的人相对增多,当地政府压力很大。而让这群老兵感慨的是,近年来,镇上按照相关政策,让老兵们领到城镇养老保险,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为此,他们总想为政府做点事、分点忧。 2012年“八一”建军节老兵座谈会上,刘云海便提出了成立“老兵说法团”的建议。
没想到,刘云海的这一提议当即得到了夏明、肖良平、李知学、徐阳的赞同,几个人一合计,打算先摸着石头过河。
夏明所在的鼎罐村面临拆迁,开始的时候,村民并不在意他的宣讲,但他乐此不疲,逢人便讲,渐渐地村民有些信实他了。
徐阳家在小沔社区,一次有人到政府门前闹事,徐阳挺身而出:“晓不晓得在这儿闹事的后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了哟!”闹事者见徐阳一脸正气,自知理亏 唧唧咕咕地走了。
万事开头难,半年下来,因为“好管闲事”和义务为群众宣讲政策法律,几个人慢慢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信任,哪家有个矛盾啥的,便主动找上门来。
2013年3月, 在镇综治办和司法所的帮助下,“老兵说法团”正式成立。
小沔镇共有10村和一个社区,“老兵说法团”实行区域负责制,每个队员负责至少两个村社的宣讲工作。同时,结合实际专攻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法律及政策。为帮助他们掌握更丰富的法律知识,镇综治办和司法所还组织他们集中学习“充电”。
他们对宣讲活动也进行了科学安排,专门制作了宣讲课程表,每逢赶集日或法制宣传月、宣传周活动,都会上街拉起横幅开展宣讲。他们还走进校园,走进村社,只要有需要,都会为群众送去“法律大餐”。
帮扶刑释人员创业
在小沔,这群老兵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也主动参与,用他们的话说,不能袖手旁观。
朱顺军,因排行老三,人称“朱三娃儿”,现在是“三朱家常馆”的老板。
餐馆就在小沔镇街上,门面不大,也没装饰,但里里外外还算干净。
当天中午,“三朱家常馆”的生意蛮不错, 他和漂亮的妻子忙得团团转。等他闲下来了,记者才与面前这个50多岁的大光头,俨然大厨的朱老板聊起了“三朱家常馆”。
“朱三娃儿”年轻时,性格火爆,江湖气重, 仗着他的大块头和拳头,一帮不务正业的小子甘拜在他的麾下,因此那时的“朱三娃儿”只要一瞪眼,一跺脚,镇上十有八九要出事。
提起从前,朱顺军有些不好意思。
1991年,朱顺军因斗殴伤人被投进了监狱。1996年刑满释放。由于无职无业,无所事事的朱顺军以酒为乐,醉熏熏成为生活的常态。 旁人的歧视也就在所难免。
为了做好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帮助朱顺军真正回归,做一个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2011年,热心的社区书记徐乐英牵线搭桥,朱顺军与独自带着女儿过日子的王姐结婚,成了半路夫妻。
老婆很和顺,上大学的女儿又乖,朱顺军觉得该承担起一个男人的责任了。可当时没单位聘用,只能跑摩的挣点小钱,远不够女儿上大学所需的费用。作为男子汉大丈夫,朱顺军表面上波澜不惊,心里却很苦闷着急。
去年11月,“老兵说法团”的徐阳因故找他聊天。 他不禁向徐阳和盘托出了自己的烦恼。
“你想过自己创业没有?”徐阳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朱顺军会做一手好菜,徐阳建议他开个餐馆,可朱顺军对开餐馆要走的程序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徐阳又主动承揽开餐馆的所有前期工作,在镇上四处打探场地,帮忙租房和办理营业执照,置办桌椅厨具……今年三月,“三朱家常馆”在王家场开张了。
然而,由于自己过去名声不好,开业后生意清淡,朱顺军两口子心里不免发慌。徐阳见状,一边给他打气,一边带着朋友来照顾生意,帮他“热堂子”,还经常做街坊的工作。慢慢地,餐馆的生意好了起来。
“现在生意还可以,有时候还忙不过来呢!更重要的是,现在街坊邻居对我很友好。”朱顺军越摆越起劲,笑得很开心,一旁忙碌的妻子也跟着他笑,脸颊泛起红晕。
说服固执老头拆迁
当天下午,鼎罐村村民银永贵又去了一趟新建的安居房,他是去看看新房的装修情况。这片安居房依山傍水,相当漂亮。 “活了67年,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和城里人住的一样的小高楼!”银永贵搓着手高兴得合不拢嘴。
2012年底,因为工程项目敲定,银永贵及部分村民的住宅面临拆迁。 “老兵说法团”的夏明参与了拆迁的政策宣传。不久,大多数村民同意拆迁,银永贵却按兵不动。因为他那200平方米的房子才修4年,拆迁一是觉得可惜,二是害怕吃亏。
夏明为此多次到银家做宣传,开始跟老银讲,农村房子规划不好,卫生条件不好等等,但这些话对银永贵丝毫不起作用。银永贵成了拆迁的钉子户。
后来,打动老银的是夏明的这番话:“你晓不晓得汶川、玉树发生地震为啥会死那么多人?就是因为他们的房子抗震太差。你那房子虽然是新的,但是砖混结构,没有钢筋圈梁,万一发生地震,经不起震。是命重要还是房子重要? 你放心,房子拆了政府会还你同样大的房子,而且又安全又舒适,你肯定会满意。”
经过一年苦口婆心的劝说,2013年初,夏明终于说服银永贵改弦易辙。上个月, 银永贵拿到新房的钥匙,又开始张罗两套新房的装修。
住上这样的房子,面积差不多,环境又好,而且是两套,憨厚但却一度固执的银永贵这才觉得划算,这才相信“婆婆妈妈”的夏明没有骗他。化解这一矛盾后,“老兵说法团”赢得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压器’”的好评。
继续书写老兵新传
老兵说法团的故事,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很实在很管用。他们为小沔镇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分担了许多工作。小沔镇之所以有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他们功不可没。这是小沔镇政法书记江琴对他们的客观评价。
一年多来,“老兵说法团”为当地村(居)民解决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调解各类纠纷100多件,开展普法宣讲200余场。其中肖良平、李知学、刘云海、夏明、徐阳开展宣讲达40场,受益群众1万余人次。群众的法治观念在这群老兵的影响下不断提升,民事纠纷和信访明显减少,今年三月以来,小沔镇实现了难得的“零”上访。这样的成绩凝结了“老兵说法团”成员的心血和汗水。 同时,“老兵说法团”这支普法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队员已达到200多人。
清粼粼的渠江绕过小沔镇,缓缓地向南流去。“老兵说法团”的故事不径而走,古老而年轻的小沔,还在续写他们的老兵新传。
记者手记
这群平均年龄50多岁的老兵,没有什么悲摧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职称或学历。记者所见到的他们,皆可用质朴、乐观、热情来形容;所记录的点点滴滴,皆可用凡人小事来命题。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名人”。这是为什么?小沔镇上那一面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就是最好的诠释。
致敬!“老兵说法团”。
记者 陈晓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