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县桐梓镇的乡间路上,大手牵小手,学生一起走路回家。记者 汤艳娟 摄
忠县一小学门外,正在步行回家的学生。通讯员 阳琴 摄
走路路程远,坐车车不便,拼车价钱高,还有严重安全隐患。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上学放学,出行确实是个大问题。
客运严重不足
导致黑车猖獗
记者从市运管局获悉,截至2013年底,全市远郊30个区县共有7807个行政村,其中符合客车通车条件的行政村有6422个,已开通客车的行政村有5716个,行政村客运车辆通达率达89%。全市已开行农村客运线路2972条,投入营运农村客运车辆10706台。
市运管局客运处副处长江湘滢介绍,在我市偏远农村地区,虽然道路通行条件越来越好,但受经济条件制约,仍有小部分村级没有客运车。”
“正因为公交车运力严重不足,诸如农用车、长安车、摩托车等黑车才有了市场。”忠县运管所工作人员乐兴华告诉记者,他们在农村公路走访时,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机动小三轮车上载着10多名中小学生,摇摇晃晃,险象环生。“一些家长由于没时间接送或图省事,合租面包车、三轮车接送学生。方便是方便了,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武隆县教委安稳科科长陈玉合也有同感。武隆是大山区地形,县域面积大,人口密度小,乡村道路路面狭窄、坡陡弯急,客运车辆往返耗时长。“目前,周末、节假日学生乘车难是最突出的问题。”陈玉合介绍,虽然每周五各乡镇都有10辆左右的客运车辆专门接送学生,但面对放学时一涌而出的上千名学生,这些14座的面包车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农村客运跟不上,给黑车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乐兴华说,合法运力无法提供足够的乘车保障,为了赶时间,为了多挣钱,就引发了客车超员、超速等违规违法行为,也给非法营运的黑车可乘之机。
武隆县交通综合执法大队辅导员蒋洪阳也说,因为利益驱使,有一部分人购进几万元的车,甚至几千元买进即将淘汰的小面的充当“黑校车”,在乡村搭载学生,行车安全让人揪心。
“对此,近几年来,经过他们的集中综合治理,忠县农村学校周边环境有明显好转。”乐兴华介绍。
学校开通校车难 学生安全意识差
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我市大多数学校目前都设置在交通干道沿线。因此,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越来越引起家长、老师、社会的关注,农村学生的安全问题更是突出。他们希望农村地区也能开通校车。但是,基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和路况,目前开通校车的地方并不多。
以忠县为例,全县现有13台校车,全部为民办幼儿园购买。从2013年起,这些校车已全部换购成标准校车,统一安装了GPS定位系统。目前,农村学校还没有开通校车。
“山区农村学校开通校车,目前而言并不现实。”乐兴华坦言,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对公路建设投入少,导致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安全设施不完善,从而引发的事故较多。
“特别是一些偏远村道,有的达不到通客车的条件,有的车辆会车、超车横向间距不足,几十座的校车在村道上行走安全隐患非常大。”武隆县教委安稳科科长陈玉合也介绍,农村学生分布面广,村与村、社与社之间路程长,校车运行的油料、损耗等费用高,也是农村很多地区不能开通校车的一个重要原因。
忠县教委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滞后,忠县有不少学校周边存在交通标志标线、指示标牌不齐全,无学生过街通道等问题,每年因道路交通安全给中小学生带来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农村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
一方面,是学校安全教育不够。在当前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农村学校没有真正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是家长安全意识淡薄。在农村,农民家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和农用车,很多家长就用这些车辆接送孩子,更有人鼓励孩子小小年纪就学骑摩托车去上学。
乡村警力不足 对黑车监管难
安全责任大于天。在农村学生往返学校这条路上,涉及教育、交通、公安等多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加之乡村学校大规模的撤并,许多学生往返学校的路程延长,更增加了交通风险。
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切实承担安全责任,在农村儿童往返学校这条路上撑起保护伞,避免孩子们沦为超载和非法营运的牺牲品。但是,一些地方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监管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农村学生出行的安全保障机制。
农村道路安全监管难,首先是警力配备严重不足。在广大农村地区,一个交警中队一般要管辖2个至3个乡镇,每个中队配备民警仅2名左右。交警中队没有足够的警力深入乡村道路进行交通管理,导致接送中小学生的不法车辆得不到彻底有效整治。因此,他们只能采取集中整治的手段,却落实不了长效管理措施。
“我们的监管确实存在漏洞。”武隆县蒋洪阳坦言,他们每周会出动4次以上安全检查,特别是周末时,全县5个中队集体上路检查。但是,很多乡镇因为人员不足,无法深入到村社每条道路。因此,存在整治时好,过后又反弹的现象,致使农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其次是黑车驾驶员的难以监管。目前,不少农村黑车驾驶员的交通法制意识淡薄,交通违法现象时有发生。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对这些驾驶员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
尽管一些区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从多角度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但在偏远乡村的宣传力度不够、氛围不浓、声势不大。
本报记者 汤艳娟
通路尚未通车 学生回家不易
杜红艳家住忠县拔山镇三新村九组,在拔山初级中学校初三二班就读。由于离家较远,每周五放学后,她必须先在拔山场镇乘车到汪家洞场,然后再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家。
“每次娃儿到家的时候,天都黑了。运气好,可以赶上拔山镇到董家的班车,坐到汪家洞场。运气不好,错过了班车,就只有走路回家,要走2个多小时。要不就遭20块钱的高价车费,打摩的回家,但20块钱的车费对我们这种农村家庭来说,还是太贵了,打摩的也不安全。”杜红艳的父亲杜大卫谈起女儿回家的不易心疼不已。
杜大卫介绍,早在几年前,汪家洞场到三新村的土坯公路就通到了家门口,但是没有硬化完,硬化的一部分也只有3.5米宽,达不到通车条件。现在他最希望的是汪家洞场到家门口的这条公路能够尽快硬化,达到通车条件,方便三新村一带的孩子上学。
通讯员 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