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记者 王秋思 4月7日18:13报道)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创建APP应用的门槛很低,几乎零成本。但是,想要用这个应用实现盈利,并且能够保持下去,并非易事。在萧山两江创新创业大厦里,4个年轻人通过互联网从陌生人成了合伙人,在今年1月上线了求职服务的应用软件“点亮前程”,3个月已经服务了300多名。
生于互联网时代的4个合伙人
1980年在萧山出生何林冬是天津大学毕业的计算机理科生,曾在天津一家日资500强企业做IT人员。2013年回到萧山,他第一次有了想自己玩玩创业的想法。
“我当时就想做一个真正方便搜索的求职应用。我每次打开招聘网站不到三分钟就想关掉,投了简历容易石城大海,招聘网信息太大了,有时候准确的信息无法传递到用户身上。我想把这事变得更简单一点。”何林冬说,于是2013年底,他加入了一个QQ群“IT泡面经理”。这是个拥有无数互联网创业点子的千人群体,当他第一次在这里发出项目合伙人的招募令时,上百个人回复响应。
“那天在群里面聊了四五小时,最终参与的就是现在这三个合伙人。他们最小的是1992年生的,还有一个1991年生的和1986年生的。”何林冬说,80后、90后最大的特点就是生长于互联网环境下,合伙人、朋友甚至未来另一半都可以源于互联网认识。
“除了上班,每天大家都在网上讨论。我们总结了20个求职招聘的痛点,进行总结分析。当然除了做市场调查,还吐槽工作、招聘,八卦生活。说的话估计比父母、同事还多。信任也许就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何林冬说,这样的互联网对话接触差不多持续了半年。
不太功利,三次“约谈”便筹了45万元
直达2014年国庆,在初步市场调查进行完毕后,他们才有了第一次见面会。“我们聊了很多,包括创业项目、盈利模式和大家的资金投入比例。”何林冬说,从陌生人到合伙人除了信任,最重要的就是不太功利。
“我给别人工作了十年,原始资金是有一些。钱不是第一位去考虑的,我缺少的是对针对80后、90后招聘用户的更多的细节认知。而他们三个恰恰具备这点。我们的分工很明确,我做总开发,他们分别负责设计、产品开发和软件编程的专业知识。”何林冬说。
见面三次,何林冬拿出了30万占股40%,其余三人每人拿5万元,各自占股20%。何林冬说,之前的那些众筹、合伙的失败案例,他也进行了详尽的了解和分析。他们的合作模式更多是术业有专攻,各自对自己板块负责。小事儿可以听大家的意见,关键问题还是要由大股东定板。
开发招聘APP,为顾客定向推送
期待薪资、投递行业、拥有技能、工作时间、学历,在何林冬的APP上面用户只需要回答这5个问题,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份你的专属职业分析报告,并给出3-5个精准的职位匹配。
“我们希望能够稍稍改变下投简历石沉大海的情况,让用户收到一次优质面试机会。”何林冬说,APP还能定期将符合条件的职位信息发送给求职者。发送邮件的频率由求职者自己设定。
“你的薪资如果定的6000元,我们给出的绝对不会是6000以下的,甚至是8000元的。这是求职者用户体验,通常他们写的预期薪资比实际想法要低一两千元。所以我们会努力去定向找高于他们薪资期望的职务。但同时我们会告诉用户也许需要去提升满足的技能。”何林冬说。
为了吸引求职者,APP走起了亲和路线:卖得了萌,耍得了二;玩得了小清新,咽得下重口味等等,这样的职位描述乐意帮助不少在短短几分钟内便收到了求职者简历。这些细节的用户体验让何林冬的APP在上线3个月的时间里迎来了300多名用户。但由于应用免费,也使得他们暂无盈利。
“我们不会去找求职者收钱。资金可以来自培训机构,企业和大数据的积累。这个需要一两年的用户体验测试,我们现在也在联系风投。”何林冬说。
对话:
其实90后创业充满激情
萧山晨报:很多合伙人案例最终失败,有经营不对路,也有众筹成员多、沟通成本过大等一系列的问题。你担心过现在的合作模式么?
何林冬: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社会是蛮有契约精神的。你也许会觉得80后和90后合作有代沟,其实真的没有。90后的创业者其实更是充满激情。他们很纯粹,他们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自我实现,不管赚不赚钱,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所有精力都投入进去的时候,事情就容易做好。
萧山晨报:和90后一起创业,你的生活或者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何林冬:我是工科生,一切是以结果为导向去开发设计。要是在以前,如果一个软件开发不赚钱,我是不会去做的。和90后一起创业后,我觉得会感性一些。他们的观点是你要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再去谈赚钱。
萧山晨报: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创业?
何林冬: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我们在正确的时间里,遇到正确的人,一起众筹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