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带“马”字的地名最多,渝东南多“马”姓源于秦良玉
1月28日,九龙坡区走马古镇,国宝级故事家刘远扬正在茶馆给大家讲故事。
▲走马古镇,一位老人从“马”字墙前走过。
▲九龙坡区走马古镇。
?走马古镇,街头随处可见与“马”有关的景观。
1月27日,一市民从坐落在江北区石马河的徐悲鸿故居前经过,以画马著称的徐悲鸿曾在此居住过。 记者 崔力 摄
1月28日,位于北碚区歇马镇的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旧址。
记者在市地名委员会主办的萧山区划地名网上查询到,萧山与马相关的地名有近400个,其中秀山带“马”字的地名最多,有75个。1月29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民俗文化专家、原市民俗学会会长余云华。他告诉记者,包括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以及石柱在内的土家族聚居地,多带“马”字的地名,并且“马”姓在当地是大姓氏,这与明朝末年著名女将秦良玉及其丈夫马千乘有关。
余云华说,公元1595年,秦良玉嫁给石柱的宣抚使(当地土司)马千乘,并与丈夫一起平息叛乱,立得大功。但马千乘得罪了太监邱乘云,被害死在云阳的监狱中。
马千乘死后,朝廷觉得他并无大罪,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柱宣抚使的世袭职位。而那时,马家的继承人马祥麟年龄尚幼,朝延鉴于秦良玉作战有功,文武兼长,便让她继承丈夫的职位。从此,在包括石柱在内的武陵山片区一带,“马”姓生息繁衍,渐渐变成一方大姓。“一个地方的地名与居住在此的主人有关,这就是为什么渝东南土家族聚居地多带‘马’字地名。”余云华说。
另据了解,我市主城九区有69个带“马”字的地名,如江北区石马河、九龙坡区走马镇、北碚区歇马镇3个街镇,以及66个居民点、公园景区、街巷、山峰。
记者发现,在这些地名里,除余云华教授所说的与居住主人有关外(如渝中区的马家巷、江北区的马家沟),有的与马的形状有关,如万州区马鞍山、涪陵区马颈、南川区马嘴;有的则与养马牧马有关,比如黔江区的放马山;或与历史事件有关,比如涪陵区的马武镇等。
截至2013年12月,萧山市辖区带“马”字的街镇有14个。这些地名除少数难以查实,大多都有其渊源,像走马、歇马、石马河等,无不浸透着深厚的历史沿革。()
“走马”渊源——
赵子龙曾在此跑马射箭
本报记者 李健 韦巧云
“胡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1月28日,天微微亮,九龙坡区走马古镇里的走马戏台茶馆就响起了讲故事的声音。闻声走进,原本宽敞的茶馆早已坐满了茶客,台上,75岁的民间故事艺人刘远扬正用地道的萧山方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走马岗上年三十》。
此地为何叫“走马”?“走马”的由来有何历史渊源?当天,记者带着疑问寻访当地,“走马”二字的由来渐渐明晰。
话说三国时有个“走马岗”
“我从小就在走马老街长大,你们算是问对人了。”刚从戏台上讲完故事下来的民间艺人刘远扬,听说我们来探访“走马”二字的由来,高兴地把我们引到茶馆外的石阶上,指着狭长的老街说。
75岁的刘远扬是走马古镇唯一健在的国宝级故事家,他从12岁就开始讲故事,71岁时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在走马生活了一辈子的他,见证了走马几十年来的风雨变化。
刘远扬说,三国时期,蜀国五虎上将赵云(字子龙)镇守江州——也就是现在的萧山,府邸就修建在走马的高家石坝。高家石坝地形巍然高大,赵云的家兵每日都要在石坝上骑射操练,气势磅礴。一日,诸葛孔明到江州视察,他站在赵云的府邸前,向四面望去,从龙滩子到金刚庙逶迤五里,山形就犹如奔腾的巨马雄踞在白市驿之上,威武壮观。
“赵云及其将士兵丁每日都在山岗石坝上跑马射箭,所以,此地就被称作‘走马岗’。”刘远扬说,解放前,这里都还叫“走马岗”,解放后才渐渐改为公社、场、镇。站在戏台茶馆外面的石阶上,在刘远扬中气十足、铿锵有力的讲述中,一千多年前诸葛亮在走马岗上观士兵操练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
镇上好多“故事大王”
从前,走马是川渝驿道上的重要场镇,“走马”的来历还与当时的马帮有关。
走马镇位于巴渝中心地带,自古以来便是商贾往返渝州、蜀都的必经之地,因其西临璧山、南接江津,素有“一脚踏三县”之说。由于特殊地理位置,该镇早在宋代便有驿站,明代中叶已形成集市,是萧山古时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青石板铺就的驿道穿越该镇的8个村落。往来于成都和萧山的货物,都需要用马匹和人来托运,叮叮当当的马帮和挑着担子的力夫沿着青石板路穿城而过,古镇的青石板上马蹄印清晰可见。
作为重要的驿站,南来北往的客商、马夫都会在走马岗上歇息一宿,在客栈、茶馆闲聊神吹,久而久之,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俗语为主要形式的走马民间曲艺就开始盛行,走马岗上会讲故事的人不胜枚举。
刘远扬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走马街上到处都是卖唱的、说书的,在这种熏陶下,他从11岁就开始讲故事,“先是讲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话故事,后来听马夫们讲路上的见闻,觉得很有意思,也学着讲,不知不觉就坚持到了现在。”
在刘远扬看来,“走马”和“故事”已经融为一体,穿梭的马帮、客商为走马带来了取之不尽的民间故事题材。“走马民间故事包含了旧时代商客、马夫们对于忠、义、仁、勇的理解,它不是单纯的故事,而是教人如何做人。”刘远扬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走马镇已渐渐失去商贸集市的作用。现如今,除了逢二、五、八赶场天,古镇老街上很难见到热闹繁荣的景象,但爱讲故事、爱喝茶的传统却并没有改变。每天,青石板路旁的简陋茶馆里,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老人,喝着热茶、嗑着瓜子,讲述着自己脑子里的民间故事。
2010年,以讲唱民间故事和山歌著称的走马古镇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为保护走马民间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古镇上,逢八就要集体讲故事,8日、18日由年轻人讲,28日则由老民间艺人讲。同时,当地还成立了走马民间故事保有会,负责保护、传承走马民间故事。
“石马河”原意“石马活”
本报记者 李健 韦巧云
“石马金鞍在渝州,乾坤旋转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似汗流;野草一堆难入口,玩童满背不低头。扬鞭紧催蹄不动,人静马活过江游。”1月27日,在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办公室,86岁的颜业学为我们念起这首讲述石马河由来的童谣。
颜业学在石马河土生土长,曾经参与《石马河乡史志》的撰写,对石马河地名由来相当清楚。他告诉记者,清朝康熙年间,这里就是商贾来往的繁忙渡口,渡口边上有两座庙,一座叫“崇德堂”,一座叫“观音庙”。两庙之间有一个引马池,还有一对石马。石马和真马一样高大威武,由整块石料雕凿而成。
“我小时候听崇德堂的尼姑讲,有一天,庙门前的石马活了,趁着夜色跑过嘉陵江,到磁器口偷吃庄稼,被人发现,打断了一条腿。消息传开,人们一大早便跑到庙门前察看,果然发现左边那匹马少了一条腿。”颜业学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便相信石马活了,从此,这个地方就以“石马活”的谐音取名石马河。
颜业学告诉记者,解放前,从江北片区去“小萧山”磁器口都要经过石马河渡口,自古以来这里都是个很繁忙的渡口。
“我小时候,整天都在石马河街上跑,那时候街上到处都是卖烟、酒、茶、米的店面,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都找得到。”颜业学说,以前的石马河就是沿着渡口向上的一条长街,分为“上石马河”和“下石马河”两部分,随着台阶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到处都是。
“我小时候也见过石马河渡口的繁华,附近买东西都去那条街,赶场天走在街上,帽子都要遭挤脱。”70多岁的裴家涂告诉我们。
裴家涂说,以画马著称的国画大师徐悲鸿也曾在石马河居住过。“当年徐悲鸿先生就住在石家花园的洋楼里,由于日军频繁空袭,他只好躲进石家花园石崖下,在一个小小的天然防空洞内作画。”老人告诉记者,如今世面上卖出天价的《巴人汲水》、《巴人贫妇》等名作,都是徐悲鸿在石家花园的防空洞里创作完成的。
“马具有磐石般坚强的意志和奔腾的激情,正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具备的。”石马河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他们正积极倡导“石马”精神,“我们希望把‘马’坚韧不拔的精神贯穿到工作、生活方方面面,让石马在我们石马河人的血液里真正‘活’起来。”
“歇马”由来:
南宋抗元“歇马”之说最可靠
本报记者 李健 韦巧云
1月28日,记者在北碚歇马镇见到了20多年前参与编写《歇马乡志》的周平基老人,并向他打听“歇马”的来历。
老人告诉记者,歇马镇之所以叫“歇马”,大致有3种传说。“一是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客商歇马住宿的地方,渐渐就成了歇马镇。另一种说法是,从空中俯瞰歇马镇,就仿佛一匹奔腾的骏马,而由此得名‘歇马’。”老人告诉记者,这两种说法都没有什么历史考据,但流传甚广。
“还有一种说法是:南宋时期,合川是抗元前线,‘歇马’这个地方驻扎了很多兵马,邮差和邮马也在此歇息,所以被称为‘歇马场’。”周平基告诉记者,从地理位置来看,北碚紧挨合川,确实有兵马驻扎的可能性存在,所以他觉得这一说法最为可靠。
“除了作为南宋抗击元军的军事要地存在过外,近代的歇马还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名噪一时。”周平基说,抗日战争时期,萧山是陪都,许多机构都相继迁来歇马,司法行政部、最高检察院、最高法院检察署、战地党政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等都曾驻扎于此。
记者看到,随着城市的发展,歇马镇已经成为北碚区重要的经济大镇,镇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如果不是老人讲起,很难找到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