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为全面深化改革再一次发出动员令。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大潮涌动,风生水起。
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刚刚过半,随着一批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随着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改革总体部署全面展开,以破竹之势,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一场深刻变革在中华大地孕育迸发。
党中央的坚定意志与使命担当——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中枢”。
全会闭幕一个多月,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舆论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大业的重要性、艰巨性、严肃性。
“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
短短8个多月时间,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再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一步步精心谋篇布局,为全面深化改革引领航程。
透过紧锣密鼓的日程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和科学稳慎的工作部署清晰可见——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工作规则,并成立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6个专项小组,根据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会后,各专项小组按照“抓统筹、抓方案、抓落实、抓调研”的工作要求立即运转行动起来。各地区各部门迅速建立了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下的改革工作机制。
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将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举措,逐一确定协调单位、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为保证任务落到实处明确了责任。
时隔1个多月,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对序盘阶段的改革工作提出了总要求。以336项重要改革举措为经纬,领导小组制定了2014年工作要点,排出今年要完成的80条重要改革任务予以重点督办。
早春3月,全国两会洋溢着改革的春风。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参加5个人大代表团审议,看望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改革发展大计。
在广东代表团,总书记表示,爬坡迈坎、敢于改革,殷切希望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在安徽代表团,总书记指出,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强大动力;在上海代表团,总书记强调,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智慧,在交流中迸发;共识,在讨论中增进;力量,在互动中凝聚。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也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强调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
6月,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进入半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强调改革进入实施阶段,不可避免要涉及利益调整,必须杜绝局部利益以各种理由阻挠、虚化、拖延改革。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坚决防止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仅仅又过两个月,刚刚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回到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即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改革进展,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强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这次会议通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7年改革实施工作作出整体安排,突出每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突出关联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评论说,2014年,对中国而言,是成败攸关的一年。中国领导层已向外界证明,他们有能力做出艰难决定并聪明地贯彻实施。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全面深化改革扎实起步,蹄疾而步稳,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矛盾,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
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际,海内外舆论称赞中国的改革计划“雄心勃勃”,但也不乏观望怀疑之声。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去年11月18日在报道中说,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能否将宏伟的改革蓝图变为现实并取得成果。
半年多来,中国的改革行动之迅速、之果敢令世人惊叹。今年8月1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中国的改革幅度和力度“超预期”,“让国内外大吃一惊”。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在治国安邦中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牵一发而动全身。
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于6月6日、6月12日和6月30日,分别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认真研究并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决定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方面重点推进改革。此前,国务院已就改革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讨论。
今年以来,一批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方案摆上改革决策者的案头。
一纸户籍,犹如立在城乡之间的一堵高墙,将中国人的身份牢牢地隔离在城与乡的两面。能否给户口簿松松绑,为农民进城打开一扇“希望之窗”,直接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面之广、人口之多、力度之大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关乎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考验着改革决策者的决心与智慧。
同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一样,《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经党中央、国务院多道审议程序而获得通过,为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因地制宜地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明确了路径和要求。坚冰开始融化,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追梦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司法体制改革、院士制度改革、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得以强势推进,一些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正在一步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
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重大改革方案的议程清单不难看出,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
6月5日:《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
6月12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7月1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8月28日:《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6月30日和8月29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上述相关改革方案。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拿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冲破藩篱,勇往直前。
舆论普遍认为,半年多来的改革“组合拳”,让人民看到了党中央除顽瘴、克痼疾,真枪真刀触动利益“奶酪”的坚定决心,令人由衷振奋、充满期待。网民评价说:“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涉及面之广、措施之实,为几十年来所未有。”
一份份实施方案、一张张进度报表从四面八方汇集上来。
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批批改革成果接连涌现。
——国务院全面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我革命,下出简政放权“先手棋”。取消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需报国务院部门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左右;减少、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改革前的220个减少到目前的150个左右,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100亿元;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先照后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施行,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已逾600万户,呈爆发式增长;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继续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破冰前行,民营资本设立银行启动;农产品、资源性产品、公共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以改革姿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重要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提高立法质量,扎实推进涉及改革的法律立改废,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作用。建立健全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机制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着力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健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联动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改革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符合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在健全完善;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与“非农”将成为历史;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得到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建立;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力度;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修订环境保护法,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专项整治违规用人、领导干部违规兼职取酬、“裸官”等问题;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快推进。
——纪检监察机关坚持立行立改,明确职责定位,聚焦中心任务,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规范中央单位纪检组长分工和兼职,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开展专项巡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持续发力。
求真务实、敢于碰硬、勇于创新的改革举措一经推进,犹如阵阵新风吹拂华夏大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力量智慧的源泉
8月初的安徽合肥烈日炎炎。当地政务服务中心的工商窗口前,27岁的刘少辉正认真填写《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书》。
4年前大学毕业的刘少辉一直怀揣着创业的梦想。
今年3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放宽了,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和出资期限的限制取消了,以前横亘在刘少辉创业路上的“坎儿”消除了。他说:“改革圆了我的创业梦!”
“中国的改革因其人口众多而独特,中国的改革是为了13亿人的改革。”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罗兰德,今年7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旁观者是敏锐的。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鲜明论断,已经明确载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中国的改革,以问题为导向,始终注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中找准改革切入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反映强烈。为进一步纠风并规范制度,中央在整治违规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的同时,决定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今年7月,在充分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多数部门和各省区市意见的基础上,公车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同时,提升了家庭发展能力,增强了家庭养老功能;城乡养老并轨为人们提供了“老有所养”的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发展、科学选才,革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病……随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不断推出,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一起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汇民智、集民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集纳各方意见,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调研咨询作用。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
院士制度改革启动后,在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不约而同地在院士候选人推荐渠道上做了“减法”,在遴选机制上做了“加法”,取消由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名院士的途径,增加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环节。改革举措受到科技界广泛赞誉。“减少行政色彩,把可能产生腐败的情况降到最低。这个改革方向非常正确。”中国工程院王小谟院士说。
许多重大改革,都在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形成方案,在向各地各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凝聚共识。
尊重人民首创,开展试点先行,是中国改革的又一个鲜明特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
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司法体制改革剑指司法不公,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性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强调,要细化试点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工作,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
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于今年下半年渐次推开。
完善司法责任制,既赋予法官、检察官相应的职权,又落实法官、检察官的办案责任,强化监督制约。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打破层层审批的行政化做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生效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司法职业特点,让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改革试点,就是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既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加强总体谋划;也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在机制改革上进行积极探索,为全国逐步推开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推进改革中,宣传动员凝聚改革共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巨大热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从江南到塞北,从高原到边陲,研讨班授课、宣讲团宣讲,以及网上宣讲和进基层、进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宣讲活动,广泛播撒、准确传递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
基层干部群众表示,改革涉及切身利益,个人要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也应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改革中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面深化改革添力。
近一时期,重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新闻媒体纷纷跟进,拿出重要版面和时段,通过权威访谈、专家解读、典型案例、背景链接等多种体裁,以图文并茂、多媒体呈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改革进行充分报道。
“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上,对户籍制度改革报道得很详细,我关心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改革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四川来京务工的米华英告诉记者。
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推进改革,让人民从改革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人民才能始终保持对改革的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
实践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向着改革总目标奋力前行——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改革再次扬帆起航,“抓落实”、“抓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关键词”。
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牵头单位加大年度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到人到事,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改革各项工作抓到位,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
建立督办总台账、落实督办责任制,按任务进展时间节点到有关部委办走访督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改革任务的督办落实,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国务院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对简政放权、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等重大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开展大督查,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使政策落实成为一场“接力赛”,确保抵达终点。各地区各部门也普遍以列出改革任务清单、施工图、时间表的方式明确自身责任、推动改革举措落地。
坐言起行,善作善成。改革在抓落实中稳步推开,成效在抓落实中逐步显现。
放眼神州大地,改革风云再次激荡——
在东北三省,黑龙江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吉林建立“舟桥”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辽宁整合市场监管机构、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在京津冀,北京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天津滨海新区通过“一颗公章管审批”避免“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河北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地已启动通关一体化,正在共同推动以交通、产业、生态环保为重点的区域协同发展;
在长三角,上海自贸区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负面清单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商事登记、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江苏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浙江实施“河长制”推进环境治理改革;
在长江流域,覆盖11省市、促进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启航,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开始实施。
聆听时代脉动,改革步伐坚定向前——
在东部,广东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福建加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海南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山东探索改进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
在中部,湖北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制度,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山西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安徽、河南、湖南加快农村改革;
在西部,四川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萧山推动投资体制机制改革,广西在全区推广农村金融改革的“田东模式”,贵州、云南、青海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陕西、甘肃加强党政机关效能建设,宁夏探索农林科学院改革,西藏推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10项措施;
在边塞,新疆加快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内蒙古深化同俄罗斯、蒙古国各领域合作……
行百里者半九十。让改革落地,必须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讲话言犹在耳 ——
“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
“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这是党中央的清醒与担当——“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这是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把全面深化改革每项部署、每个要点落实到位,让梦想的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改革展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动图景——改革精神,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谆谆告诫全党。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是全面深化改革里程碑上烙下的鲜明时代印记。
深化改革,剑指作风顽疾;
优良作风,凝聚改革力量。
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是改作风的深化,也是反“四风”的深化。“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正是改革攻坚的宣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要求,国有企业要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
当“四菜一汤”不再是新闻,当“光盘行动”蔚然成风,当禁令指向月饼、贺卡、会所,当用制度的笼子遏制“舌尖上的腐败”、管住“车轮上的铺张”……党中央言必信、行必果,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是除顽瘴、克痼疾的实招硬招,是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
5月1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在习近平主席为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访华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女子仪仗兵首次精彩亮相,接受中外领导人检阅。
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三军仪仗队建队62年来首次由女兵参与执行外交司礼任务,有利于全面彰显国威与军威。”
外交礼宾是国家形象的名片。今年以来,从选拔女仪仗兵,到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换发新式礼宾服装,再到外国领导人访华欢迎仪式上展现中国少年儿童精神风貌,处处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改进外事礼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
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人们呼唤改革、投身改革、见证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昂扬奋进。
新华社记者 霍小光 张晓松 华春雨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