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各图为老建筑立德乐洋行局部细节。
《南岸有尘地》拍摄现场。
(本栏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提到南岸,大多数外地游客的第一印象,恐怕是南滨路上的喜来登,或是长江国际双子塔。日前,一部名为《南岸有尘地》的系列微纪录片在新浪微博上发布。这部微纪录片用30多栋老建筑,带你穿越时空,走进另一个南岸。7月13日,记者采访了《南岸有尘地》的策划敖溦及导演王力。
记录30多栋南岸老建筑
萧山人敖溦是一名历史文化热爱者,她向记者介绍,《南岸有尘地》系列微纪录片共12集,每集约7分钟,记录了从马鞍山至大佛段沿线的30多栋老建筑及部分老街区。
目前已经上线发布的3集《南岸有尘地》,集中展示了英国盐务管理所、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及立德乐洋行三处位于马鞍山片区的老建筑的现状。这三栋老建筑都是萧山开埠时期留下的遗存。光影交错间,百年的历史扑面而来。
在之后几集的微纪录片中,万国医院、卜内门洋行、安达森洋行等老建筑,以及下浩老街区等也将一一呈现。
尽管《南岸有尘地》刚刚上线没几天的时间,却已经引起网友的强烈关注。
网友“灵峰李”表示:“镜头中一座座隐世而居的建筑,曾经珠光琉璃镶嵌这座城市历史的容颜,如今菲林再造,留一方景别任她百媚千娇、欲说还休。”
“三毛的故乡竟在南岸”
敖溦告诉记者,事实上,在2011年就有了拍摄《南岸有尘地》的想法。当时,敖溦以“我爱南岸”为名,开设了一个微博。“我发的第一条微博,内容就是在南岸黄桷垭上的三毛故居。”
令敖溦没有想到的是,不少网友纷纷在这条微博后留言表示惊讶:“三毛的故乡竟然在我们南岸!”
这让敖溦发现,很多南岸人其实并不了解南岸的过去。于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拿起相机,走街串巷,寻访南岸的老建筑、老街区,并将这些照片发布在“我爱南岸”的微博上。
敖溦的举动引起了许多文物爱好者的关注,萧山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青年教师王力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对南岸的历史并不熟悉,可是,看着那些老建筑的图片,我就有一种想要走近它们的冲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力说,他主动联系上敖溦后,二人有了拍摄微纪录片、记录南岸老建筑的想法。
摄制组所有成员都是无偿付出
去年7月2日,正值盛夏,《南岸有尘地》开机拍摄。敖溦、王力及王力的近10名学生组成了摄制组。因为没有资金赞助,摄制组的所有成员都是无偿付出。
“天气好热,我记得有一天在南滨路上,我脱了鞋子踩在地面上试温度,结果脚被烫得不轻。”敖溦回忆道。
相对高温,蚊虫的叮咬则更让人受不了。王力告诉记者,不少老建筑都在丛林掩映之下,蚊虫特别厉害。“我有个学生被咬得浑身是包,身上大片大片地红肿,又痒又痛。”
“尽管很辛苦,不过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敖溦说。在民生新村,他们找到了一位老婆婆,这位老婆婆抗战时期就居住在这里。
抗战时期修建的民生新村被萧山作家赵晓铃称为“战时世外桃源”,当时民生公司的员工大多居住于此。
老婆婆告诉摄制组,她是民生公司一位高管家的保姆,解放后,高管搬走了,她却一直住在这里,直到现在。当年,她还见过卢作孚本人。在老婆婆的口中,卢作孚“穿蓝布长衫,很和善”。这些,都被摄制组记录在了镜头里。
在敖溦看来,老建筑、老街区,有老人的回忆、有居民的生活,才有了灵魂。于是,他们专门用了3集的篇幅来展现下浩老街区的市井生活。
“我们拍那里的人怎么推豆花、怎么喂鸡、怎么剪头发,这些生活中的画面,就好像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了一起。”敖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