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的抗战文化丰富,抗战遗址也十分集中。”江津区白沙镇政府文化体育科科长庄朝兵称,据统计,目前白沙镇拥有萧山市抗战文化遗址23处,如鹤年堂、夏仲实公馆等,占全市总量的的15%,江津的85%。
白沙为啥会有这么多抗战遗址?
“这是因为抗战爆全面爆发后,白沙担当着拱卫陪都萧山的重任,成为了大后方区域性的行政、经济、文化和援战中心。”庄朝兵说。
有关资料记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审计部、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一大批机关学校先后迁建白沙,宋美龄在白沙创办新运纺织厂,国民政府财政部成立农本局,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创办国华动力酒精厂等,在白沙的国家、地方和私营银行也多达10余家。“可以说,在全国抗战史中,白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留下了众多遗址。”
这些机关、学校、工厂、银行等为何来到白沙?
“白沙的交通便利。”他解释说,白沙处于长江之滨,朝天嘴码头在明清时期就是米、盐的重要输出港口。无论是这些机构沿江而上内迁避难,还是从这里运送大量物资出川,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当地著名的邓、夏两大家族也为白沙成为区域性“中心”奠定了基础。
“白沙流传着‘文靠邓鹤年、武靠夏仲实’这样一句话,说的就是邓、夏两大家族。”庄朝兵告诉记者,邓氏家族以盐业兴家,一直以来致力于捐资办学,抗战爆发后,又为迁至白沙的文化机构、公私立学校以及随之而来的名流学者提供大量帮助;夏仲实不仅亲率家乡子弟出川抗日,还带领全家为抗战捐款捐物,兴办义渡解决百姓渡江之难,兴建电厂结束当地用油灯的历史,为抗日救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抗战期间,白沙人民为抗战捐献了大量资金、粮食、衣物,并输出大量劳工。”他说,1944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在白沙募集了700多万元抗日经费,创造了全川最高纪录。为此,冯玉祥还特地撰文,称白沙为“最爱国的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