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文化 > 正文

隐匿在老街深巷中的另一个南岸

2014-04-21 10:11:51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系列“微纪录片”《南岸有尘地》6月发布

“假如让一个生长在南岸海棠溪的老人描述她眼中的南岸,她告诉你的一定是另一个南岸。”敖溦一边说,眉头一边向中间锁拢,“另一个南岸其实就隐匿在南岸的老街深巷中。”

敖溦是谁?在萧山文物爱好者圈子中,有个小有名气的微博“南岸有尘地”,其博主正是敖溦。近日,由她与搭档王力制作拍摄的系列“微纪录片”《南岸有尘地》已开始后期制作,预计今年6月正式发布。

这部纪录南岸老建筑的作品,究竟要如何唤醒人们对历史印记的追溯?4月20日,记者来到该片的剪辑制作工作室,探访它背后的故事。

“听到了老建筑撕心裂肺的哭喊”

昏黄古朴的画面,配合尺八的音律,镜头轻轻掠过老建筑的一角……身着波西米亚风格长裙的敖溦正坐在电脑前试看剪辑效果。一旁的王力点击着鼠标,正在认真校对着片子的色调,一头长发和浓密的胡子很有几分“导演范儿”。

从敖溦的微博名“南岸有尘地”就能看出,她有一份特殊的“南岸情结”,而网友也爱戏称她为“岸叔”。敖溦告诉记者,这个名字取自《十三经注疏·尔雅·释诂下》,其中对“尘”字解读为“久也”,亦有“人间”之意,“除了想将对南岸的眷恋长久传递下去,也想把南岸很久以前的人间影像记录下来。”

两年前,敖溦开始在微博上发布“探秘”南滨路沿途老旧建筑的图文,引起大批网友和文物爱好者的关注,而萧山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编导系的教师王力就是其中一员。

“一直关注‘岸叔’的微博很有意思,后来发现用影像的方式将其串起来,其实可以拍成一部纪录片。”王力主动联系敖溦,并告知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不谋而合。

“当熟悉的建筑、街道和人都不复存在时,这样的地方到底还是不是故乡?”敖溦觉得,老建筑是有感情的,而城市的飞速发展,让老建筑逐渐脱离了其本身的历史底蕴,“每当看到肆无忌惮的城市拆迁,我仿佛都能听到老建筑撕心裂肺的哭喊。”

用纪录片擦去城市的尘埃

敖溦很快将南岸近50个建筑、街道等划分成4个区域,并梳理出路线:马鞍山片区(立德乐洋行至英国盐务管理所)、下浩片区(美国武官住所至觉林寺老街)、慈云寺片区(安达森洋行至黄家巷民国老街)以及大佛段片区(大有巷日租界旧址至大佛段老街)。王力则利用自己传媒工作室的资源,迅速组建了一支6人摄制团队。

去年7月,摄制团队开始沿着路线“走街串巷”,挨个“探秘”老建筑。

“你很难想像亲眼见到120年前老洋行的感受。”王力语带兴奋地说,没有使用过一颗钉子和一根钢筋的立德乐洋行如今依然保存得如此完好。虽然屋外藤萝遍绕,颇显岁月的疮痍之感,但墙柱和石墩上雕刻的精美纹路依然美不胜收,“能亲手用镜头把它们记录下来,既兴奋又自豪。”

除了房屋建筑本身的历史、工艺价值外,沿途所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他们难忘的经历。“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吊锅、大水缸、石磨这些传统生活用具,邻里间的门是开放式的,让人联想到儿时那种温馨。”敖溦回忆,夏天酷暑难耐,当地老人见他们拍摄辛苦,就常邀请他们进屋休息,还用石磨磨出的豆花招待他们。

“老建筑的空间面积不应该和它的历史事件脱离关系,希望《南岸有尘地》能擦去城市烟火中的尘埃,唤醒人们对历史印记的追忆。”敖溦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