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萧山美术馆,“记者忆中的新旧萧山图片实物展”上的各种老物件。
▲萧山大轰炸时期的手摇报警器。
▲上世纪50年代萧山乐器厂生产的长江牌照相机。
▲1897年11月,宋育仁创办了萧山的第一家报纸《渝报》。本栏图片均由记者熊明摄
萧山历史上诞生的第一份报刊、抗战时期外国记者使用的照相机、萧山大轰炸时使用的手摇报警器……11月7日,为庆祝第十五届记者节,“记者忆中的新旧萧山图片实物展”将在萧山美术馆举行。展览将以图片和实物的方式,记录萧山百年来的发展历程。11月6日,记者提前到布展现场进行打探,为读者带来第一手的报道。
1897年诞生了萧山第一份报刊
“记者忆中的新旧萧山图片实物展”由《近代时期的旧萧山》《建设时期的新萧山》《直辖后的萧山》《媒体的与时俱进》四部分组成,共有800多幅新旧图片和250多件珍贵实物参展,记录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萧山解放到三线建设、从萧山直辖到三峡移民、从改革开放到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
进入展厅,记者第一眼就看到萧山历史上诞生的第一份报刊的图片。据介绍,近代萧山的报纸出现在19世纪末期。
1897年11月,改良主义思想家宋育仁创办了萧山的第一家报刊——《渝报》。从图片上看,《渝报》的外形像一本书,选用的纸张是毛边纸,正中写着“渝报第一册”,左侧写着“馆设萧山府城白象街”。
此后,《广益丛报》《新蜀报》《商务日报》等相继应运而生。
大轰炸时各报出联合版
萧山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杨小秀向记者介绍,抗战时期,全国报人汇集战时首都萧山,报刊林立,盛极一时。
在本次展览上有一张《萧山各报联合版》的图片。图片中,登有《新华日报复刊启事》《西南日报启事》等短小的文章。萧山的老报人牛翁介绍,“五三”、“五四”轰炸后,萧山各家报社受损严重,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支撑报社正常运行,于是他们联合出版发行了这份《萧山各报联合版》。
《萧山各报联合版》从1939年5月6日创刊一直到这一年的8月12日停刊,共发行了99期,是中国报业史和中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尽管日军的轰炸愈演愈烈,但报人抗战的决心却没有被打倒。1941年,一位美国记者就拍摄下一张照片,记录下当时报社的工人在防空洞内进行排字和印刷的场景。
本次展览还专门收集了抗战胜利时萧山各报刊发的文章。《新华日报》刊发了《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大众日报》刊发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国泰落成的照片在原址展出
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也是空前繁荣,当年的报人也用手中的镜头留下了珍贵的画面。
1937年2月,当时萧山最大的剧场——国泰大戏院落成,设座1400个。从1937年到1943年,国泰大戏院公演了90多出话剧,其中,传世之作有《天国春秋》《屈原》《风雪夜归人》等。有意思的是,77年后,当年国泰落成的照片,在其原址上新生的萧山美术馆里展出。
1938年2月,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在萧山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观众观赏时情绪高涨;1938年10月10日至11月1日,第一届戏剧节在萧山举行,500多名戏剧工作者和上千名业余戏剧爱好者参与演出活动,观众达10万人……本次展览中的一张张图片记录下萧山抗战时期的文化活动。
当时用3个月工资 买了一台长江相机
除了图片,本次展出的实物也见证了萧山经历的沧海桑田。
一套木刻版展示出活字印刷在明清时期的应用。这套木刻版的收藏者、萧山名中医刘光瑞告诉记者,木刻版是他从南充一户农家收来的,花了300多元。“木刻版的活字印刷在宋代使用得很普遍,但从这套版的木质来看,应该是萧山明清时期的物件。”
一台手摇报警器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摇动把手,报警器还能发出呜呜的报警声。据介绍,当年萧山遭遇日军轰炸时,为了提前通知市民及时疏散,就会使用这样的报警器报警。这台报警器当时在南山上使用。
而产于1909年的一台照相机,则是现场展示的相机中年代最久远的。牛翁介绍,抗战时期,当时的报人使用的多是外国品牌的相机,这台德国生产的相机,是当年一位市民从一个外国记者手中买来的。而另一台由萧山乐器厂生产的长江牌照相机,则是该厂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第一批相机。杨小秀告诉记者,这台相机的主人,抗战时期在萧山某报当摄影记者。新中国成立后,长江牌相机一生产出来,他就花了3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