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不用管吗?放个支架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重医附一院心内科主任罗素新总结了常见的四个冠心病认识误区。
误区1、忽视心梗紧急信号
据统计,各类心脏病中,冠心病的死亡人数远超其他心脏病。发生冠心病后,1/3的患者没来得及送往医院就已死亡,1/3的患者入院后死亡,仅1/3的患者经救治后出院。
这是为何?
罗素新认为,这是患者忽视了心梗紧急信号。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为胸痛,如急性心梗病人半数以上以突发的胸闷、胸痛为表现。很多平时身体不错的人对于突然出现的这些症状常常不在意,致使突发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20%。
因此,市民只要有过一次超过20分钟的胸闷,就要警惕可能患了严重心绞痛或冠心病,应立即去医院进行筛查。
误区2、放个支架万事大吉
罗素新认为,放支架只能算是一种急救治疗手段,并非意味着进了“保险箱”。
对于已经获救的心梗病人,最重要的是二级预防,即防止复发。患者一定要在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按时服用药物,坚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缓阻断甚至逆转冠心病的发展,防止心梗再发。
对于做过心脏介入或搭桥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或社区复查随访。
误区3、不明标准自行停药
不少患者认为,血压、血脂指数降到正常就可以停药了。
罗素新认为,很多患者并不知道经过服药治疗指数达到正常值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停药后血压、血脂必然再次升高。
专家建议,对于尚无动脉粥样硬化者,其理想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应该在120毫克/分升以下;冠心病病人要维持在100毫克/分升以下;患有严重冠心病的人,则要降到70毫克/分升以下。
误区4、要加大运动量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很多人不得已超负荷运转,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偶尔的一点放松时间,便会“疯狂”锻炼一番,或是一口气爬到山顶,以为这样就算是运动了,身体就健康了。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可能更大。
罗素新认为,由于平时一直劳累,身体已经超负荷运转,一旦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可能就会发生意外。
正常的做法是,每周保持2~3次活动,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运动强度要多大才能够算合适?罗素新建议,运动后,有点喘,有微微流汗,仍可讲话而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如果活动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明显感到疲乏,甚至有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时,说明运动量过大了。
记者 李珩 实习生 陈丽珠
中年人得病多因心理问题
你想过吗?你的心理状态可能会诱发冠心病。三军医大西南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迟路湘说,国内一项对200名46-55岁中年人长达一年的研究表明,消极的心理情绪如抑郁、焦虑和愤恨等,均会对心脏造成损害,特别是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几率。
这项调查测试的心理要素包括抑郁心情、焦虑、悲观情绪、胡思乱想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结果表明,这些因素每上升1分,患心脏病的危险就增加5个百分点。
医学专家分析,在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人身上,可发现较高的炎症蛋白含量,这种连续的、涉及整个心脏系统的炎症状况对引发冠心病有重要影响。
专家解释,人的心跳速率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呈有规律的波动,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人会使心脏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减少,从而对心脏系统产生压力。
46-55岁是人一生中较为特殊的年龄段,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重,健康长期处于“透支”的状态,加之消极情绪,极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特别是冠心病。
为此,迟路湘提醒,市民应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长期带有消极情绪的中年人,更应学会调节情绪。
记者 李珩 实习生 陈丽珠
空巢老人谨防冠心病复发
近日,笔者在大渡口区人民医院心脑血管科看到,76岁的王寿琪老人正在办理入院手续,其儿媳神色凝重,在护士站外焦急地等待。
站在一旁的老人的儿子王兵愧疚地告诉笔者,由于他在外地经营着一家公司,平时不常探望独居的父亲。近日一早,他就接到了父亲邻居的电话:王大爷在小区门口晕倒了!
经医生初步诊断,老父亲冠心病犯了,还好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原来,自从上次儿子探亲回去后,王大爷的心一下子又变的空落落的,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香。当天早上出门买菜,刚走到门口,眼一黑就不知道发生什么了。
心脑血管科周医生告诉笔者,从子女即将回家所带来的亢奋,到子女再次离家所带来的失落,这样的心理落差对大多数空巢老人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情感折磨。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疾病。然而,大家不知道“空巢”现象不仅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有害,还会威胁到老人的身体健康。
周医生说,单独生活的冠心病患者,第二次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是那些与家人共同生活患者的2倍。因此,子女离家后应给老人足够的关怀,一旦发现老人身体不适情况严重,要及时送院治疗。
通讯员 冯勇 李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