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档服装换牌进商场、银行理财产品变保险、团购网站强制消费……昨日,在首届“3·15”网络晚会上,市工商局、市消委披露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四大消费陷阱。
陷阱1
便宜货变身进商场身价飙升
2012年10月,渝中区工商分局接到群众举报称,七星岗某小区住房内存放着冒牌的“FASS DETT”(法思帝特)和“B.RO.T”(塔兰托)服装。
接报后,工商执法人员立即对此进行突击检查,发现当事人郑元正在用缝纫机更换服装吊牌。房间内还放置着一堆品牌领标、胸标和水洗码。
经郑元交待,这些服装都是从朝天门批发市场购买,裤子100元左右,衣服则在300—400元。这些便宜货更换吊牌后,裤子标价可涨到500—800元,衣服售价则为1000—3000元。随后,工商执法人员对这批商品扣押封存,并依法处罚。
提醒 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应注意做工、针脚规律是否一致。其次把握色牢度,可用白色纸巾在深色服装上反复摩擦,沾色较多则可能有问题。若消费者已购买到“换标”服装,这属于消费欺诈,消费者可要求商场进行双倍赔偿。
陷阱2
银行的理财产品竟是保险
2011年5月,白领李泉在某银行“理财顾问”的忽悠下,前后花了4万元购买该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今年1月,李泉急需用钱,便到该银行咨询能否将购买理财产品的钱取出来,结果被告知2万多元的本金要10年后才能取现。
李泉还发现,他所购买的竟是一份保险。提供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告诉他,要想全额退款退保是不可能的,并且拒绝让李泉与当时销售产品给他的业务员见面沟通。
提醒 来自市工商局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市工商局12315中心接到涉及银行方面咨询638起,市消委会接到银行诱导消费者投保的投诉136件。在这些消费者中,虽然也有部分经过与保险公司的协商,亦或是申请保监局的介入而最终退回了本金,但其过程和结果都极其艰辛。
陷阱3
团购网站强制消费
2012年9月27日,王磊在某团购网站上团了一张餐券,有效期到当年11月1日。去年10月初,他打餐厅电话去预约位置时,却发现电话号码成了空号。王磊找到团购网站几番交涉未果,便要求退款。谁知,该团购网站却称,退钱可以,但不能退到王磊的银行卡上,而是退到他在该团购网站的账户上。这意味着,王磊只能继续在该团购网站消费。
提醒 国家工商总局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团购经营活动管理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团购网站应当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退货退款的有关规定。不得侵害消费者依法拥有退货退款的权利。对以预付款的方式销售的商品和服务,不得设定预付款不退或者限定款项只能退回网站账户等等限制。
市消委会相关人士表示,当消费者遭遇退款纠纷时,消费者可采取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诉举报或向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
陷阱4
液化气添加二甲醚
家住江北区洋河西路的杨兰最近遇上一件蹊跷事儿,她使用的罐装液化气火焰呈红色。相关专家介绍,杨兰购买的罐装液化气有可能添加了二甲醚。在昨晚的“3·15”网络晚会上,一些销售掺有“二甲醚”的罐装液化气的充气站被曝光。
提醒 2011年的液化气国家标准中就明令禁止在液化气中添加除除臭剂外的任何气体。二甲醚是一种化工原料,其腐蚀性较大,发生漏气后,还成为易燃品。添加了二甲醚的液化气,燃烧不充分,呈黄红色,使用时间较短。而纯正的液化气则是亮蓝色,使用时间相对较长。消费者在使用液化气时应注意观察,以防买到添加二甲醚的液化气。(文中人名均系化名)
记者 蒲倩